【關鍵詞】以人為本;高職院校;個性化;人才培養
近年來,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呈現出多元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適應社會、學校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所有高職院校首先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倡導以人為本,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是當今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這不僅是社會對個性化人才的新需要,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1 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方式的必要性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高職院校發展和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了高職教育的發展。但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諸如專業設置和專業改革不合理,專業穩定性差,對口就業率低等,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合理解決,將會阻礙職業教育的順利發展。作為一所以培養機電類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為主的高職院校,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文教育還不夠,除了工科以外的人文素養氛圍不夠濃,學院也有經貿管理學院等文科類專業,整體人文意識的淡薄,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因而,探討以人為本理念下高職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方法與途徑,構建全新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1.1 個性化人才培養方式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過于看重共性而輕視了個性,過于重視服從而輕視了自主,忽視個體差異,雖然在教學改革方面,我校的師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目前我校的教學方式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即“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為主,課堂教學也是以老師為中心,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客體,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缺乏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學方式,因而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被抑制。
1.2 個性化人才培養方式現代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的必然趨勢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如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多層化和多類型化,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這就要求順應時勢的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方式,要正視差異,善待差異,浙江機電作為一個理工科背景的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相對欠缺,鼓勵學生在不同領域和行業發揮他們的才能,工科生也有春天,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1.3 個性化人才培養是提高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創新教育的實質就是個性化教育,因而要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就要進行個性化教育,也就是在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的前提下,提供多種資源和選擇,比如除了專業課,還要開設校內外選修課,開展雙休日工程,舉辦各種類型講座,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發環境中學到不同類型的知識,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2 “以人為本”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教育領域的“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在教育活動中,始終尊重和滿足不同個體的教育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達到育人的目的。高職“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性,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每位學生的個性與潛能在職業、行業等領域的發展。
“以人為本”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首先要求配套的專業設置,它主張高職院校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個人需求來進行專業設置,最大程度地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同時還要正確地對待就業率,不能唯就業率是從。
“以人為本”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其次要求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以人為本培養模式里,學生占據主導地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是師生雙向相互傳遞信息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以人為本的培養評價應該是發展性的,綜合性的,在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應該是學生的主動的“學”和教師創造性地“教”。
3 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職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方法與途徑探索
筆者所在的學校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以人為本理念下高職個性化人才培養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但也還有很多不足,下面就以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談談對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職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方法與途徑探索的有關思考。
3.1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方式,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多元化課程體系。
專業設置充分兼顧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需求,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條件。除開設必修學分要求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外,給學生一個可選擇的彈性學習空間。可選修的部分要形式多樣,如以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文化通感和科學精神為目的的雙休日工程;培養學生奉獻愛心的社會實踐活動——清籃行動、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校園文化活動、籃球賽排球賽等體育拓展活動、人文素質修煉活動等綜合素質訓練活動。同時,因材施教理念指導下的分層教學,最大化滿足不同個體的多樣化需求,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
3.2 推進個性化學分制度改革,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保障
筆者所在學校積極探索學分制改革,實施課程(學分)替換辦法,如參加經相關競賽獲獎后可以申請學分,經過個人努力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也可以申請學分,學生由此獲得的學分都可以用來替換專業課學分,如果一個學生在專業課中掛科了,如果有此專業的省級或者國家級獎項,這門課程的學分也可以通過代替獲得。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筆者所在的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級和省級各類技能大賽,近年來學生在各類技能比賽中脫穎而出一大批優秀的學子。
3.3 建立激勵性的學生能力評價體系,實施多方參與的發展性綜合評價
在以人為本理念下,為了學生綜合性全面發展,不僅學好專業課,還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 因此學校積極開展了豐富的二課堂活動,整合課內外教育資源,針對不同的學習方式,提供個性化、個別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并參與其中。比如校園文化品牌“雙休日工程”旨在豐富同學們的課余文化生活,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科學精神培養和技能實踐訓練,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社團“一周一夜”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也滿足不同學生對興趣愛好的需要,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使得在某方面具有特長的學生發揮自己的強項;同時作為工科類院校,我校特別注意人文素養的培養,有校園文化品牌“金石文化”,南岸茶社茶等品牌,彰顯理工科的人文素養;我校還通過尋找身邊的榜樣來進行德育教育,學校每年都會進行“機電之星”評選,充分挖掘在文化學習、創新創業、體育文娛、書法繪畫、志愿服務等某一個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引導、鼓勵和激發全校學生互相學習、爭優創先,彰顯身邊的榜樣力量。
3.4 加強校企合作,建設以培養學生職業適應力為目的的 “特色人才”模式
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準則,發揮資源優勢,發現市場,建設特色專業,培養特色人才,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高,人高我精,人精我專。2015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中,我校與浙江省鑄造行業協會共同申報的“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專業入選,是浙江省入選的6所高職院校之一,現代學徒制通過行業、企業與學校聯合辦學的方式,培養大國制造亟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是我校探索個性化人才培養方式重大成果之一。
同時,學校加大校企合作,通過平臺依托浙江省制造業,突出應用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服務,積極探索實踐“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之道路,為學生個性化培養打好扎實的基礎,如企業和高校建立“浙江省機械裝備制造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與行業聯合會在省內共建“浙江省中小企業機電技術應用中心”;與GE、歐姆龍、西門子等著名企業在校內建立實驗室,與浙江凱達集團、浙大中控、娃哈哈集團等多家企業集團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了235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學院聘請163名行業專家指導學院辦學和產學研。
總之,建立以人為本的高職個性化人才培養方式,要從學校的校史校情出發,堅持樹立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思想,制定好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式,確定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和優化課程體系,推進個性化學分制改革,建立激勵性的學生能力評價體系,加強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夏雨,吳睿.高職院校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職教通訊,2016(02).
[2]杜方敏 張曉燕.對高職院校“以人為本”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2010(02).
[3]李媛媛.高職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9).
[4]楊浩英.高職院校個性化人才培養實踐機制內容新探[J].當代職業教育,2015(11).
[5]韓麗娜.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的現狀及有效途徑研究[J].才智,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