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線上課堂;線下;以網帶網
信息技術的變革為社會和教育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如何在傳統課堂尤其是思想政治課堂外建構新的課堂模式將成為未來研究和發展的重點和趨勢。
1 思想政治課“線上課堂”建構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第四媒體”地位與優勢愈加顯得極為重要。然后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掌上移動平臺技術以及手機應用軟件APP的迅速發展,傳統互聯網站的發展受到一定挑戰。大學生作為我國網民的主體之一,對新事物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強,同時他們思維活躍,在國內外各類價值理念相互碰撞融合、各種意識形態爭奪的高校區域,其思想和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受到沖擊,在此過程中他們的思想品質、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互聯網傳播內容和方式的影響,網絡也隨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爭奪和占領的重要陣地。
如何利用好思想政治課以外的時間開發思想政治課程并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構建大學生網絡思想課程“線上課堂”教育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擴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思想政治課“線上課堂”的特點
2.1 空間的廣泛性與形態的雙向性
互聯網的普及,大數據時代的帶來,將家庭、學校與社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合為一體,共同作用于學生,使教育形態從平面化轉向立體化,從單一化到多元化,從靜態轉向動態,進而呈現教育空間的廣泛性和雙向性。
2.2 教育成效的顯著性和內容的多樣性
大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可以通過網絡互動能夠通過網絡迅速了解國內外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信息,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庫,師生都可從中找到有助于自己教學或學習的資源。
2.3 教育功能的綜合性和過程的交互性
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學生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完善知識結構,其雙向或多向信息傳遞方式,可以讓學生獨立地參與討論,然后經過判斷、整合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還可以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師生分享彼此在學習生活中所獲取的知識過程中,也能轉化到情感領域,從而形成一種思想上的共鳴,從而實現師生的良性互動,增強網絡教學的交互性。
2.4 教育形式的隱蔽性和方式的潛移默化性
利用網絡,學生可輕松展示自我,也能真實地表達其思想,網絡內容豐富,學生在瀏覽各種信息中無形之中就受到教育,同時教育者能夠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正確的思想,如紅色動漫作品,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
3 思想政治課“線上課堂”面對的挑戰
3.1 “線上課堂”設計上容易 “脫實”
“線上課堂”其實就是借助網絡平臺對學生實現思想政治教學和教育,而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一定層面上,借助一定的活動形式和載體實現,一些教育工作者為實現既定目標,完成工作任務,往往不切實際制定一些教學方案,要求學生無條件參與,在教育過程中不講求方式方法,脫離了實際,同時又把真實課堂重又搬回到網絡平臺上,這無疑讓教育應有的效果大打折扣。
3.2 網絡課堂教育效果和質量有待考究
網絡平臺快速、自由、開放,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方便、快捷和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參與課堂的每個學生因學習空間和時間的原因,沒有固定的學習場所和時間,學生一旦出現“散漫”現象,隨意學習,不加重視,不但會使教師付出的努力付諸東流,反而也會使網絡課堂教育效果和質量大打折扣。
3.3 “線上課堂”教師隊伍質量參差不齊
網絡教育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盡快培養出一批能夠適應網絡文化,并能參與網絡文化創造的教師隊伍,“線上課堂”區別于一般網絡課堂,其對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運用要求較高。網絡技術平臺目前發展較為成熟,但是“線上課堂”教師隊伍質量參差不齊,年輕教師接納新事物和創新能力強,但教學經驗欠缺,教學經驗豐富教師則對新媒體平臺利用能力較差。
4 思想政治課“線上課堂”對策建議
4.1 加強重視,完善思想政治課“線上課堂”體制機制
要建立思想政治課“線上課堂”的管理體制,成立專門的“線上課堂”建構小組和管理小組,配備分管網絡教育工作的管理員。要制定一系列相應的、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制定具體明確的工作職責、要求和目標,做到分工明確、內容具體、責任到人。
4.2 更新觀念,增強網絡教育的主動性
面對挑戰,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研究網絡教育工作的規律和發展趨勢,更新教育觀念,創新“線上課堂”。既要借鑒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實現網上與網下的協同作用、同步進行,又要善于把握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契機,不斷創新大學生網絡教育形式。同時建立起一支完整的“線上課堂”教師隊伍。
4.3 以“網”帶“網”,主動創新“線上課堂”運行模式
利用高校各類社區網站和交流平臺,將虛擬的網絡社區鏈接起來,將各年級、班級QQ群、飛信群、微信群有機“捆綁”在一起,使學生在這個巨大的現代通訊交流網絡中變得更加活躍,獲取上傳信息更加方便,從而激活整個網絡群。學生通過網絡這一虛擬平臺相互交流,將課堂學習內容和經驗與大家交流討論,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從而帶動現實生活中的工作實體間的合作,“虛”與“實”結合,推動“線上課堂”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秀茹.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網絡環境與載體[J].文學教育(下),2016,06:128-129.
[2]趙鵬.基于第二課堂視域下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