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等效翻譯理論;饑餓游戲;警察與贊美詩
1 等效翻譯理論要點
1.1 譯文讀者能否接受
等效理論對譯文的讀者能否接受譯文作為譯文是否優秀的標準,從本文的主題等效理論的角度來看,只有在讀者讀完譯者對原文所翻譯的譯本并且在當讀者讀譯文時能與閱讀原文理解的文章內容沒有差別時,那么才可以說譯者完成了對原文的翻譯工作。一部好的譯文翻譯不僅是把原文翻譯出來更重要的是把原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跟意圖恰當的翻譯出來,如果讀者對譯文的所表達的內容沒有很好的理解,那么這一部分就是沒有完成翻譯的過程。
1.2 讀者對譯文的反應
在介紹奈達的功能對等時提到,奈達認為好的翻譯應當達到以下四個標準:達意,傳神,語言措辭通順自然以及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有著閱讀原文的反應。
1.3 譯文與原文對等
在語言學中的對等理念主要體現在語言學中基礎的部分比如在音素、詞語和詞組、句子和句群、語篇等。對等概念在翻譯中的體現除了語言學所含的對等之外,主要體現為譯文的形式與文體風格是否與原文對等。譯文在翻譯時所體現的形式方面的對等和動態對等之間,處理的是否得當。
2 等效翻譯理論的發展
十八世紀末,英國翻譯學家泰特勒(A.F.Tytler)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 20世紀60年代,奈達提出了“對等翻譯”的概念。 并在1964年出版的《翻譯科學探索》一書中奈達總結出翻譯的兩種基本導向,其一可稱為形式對等,其二可以稱為動態對等。與形式對等相對的則是以“等效原則”。隨后,奈達在1969 年與泰伯(Charles Taber)合著出版的《翻譯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進一步定義動態對等為:“動態對等也就是讀者對譯文信息的反應在大體上與原文讀者對原文信息的反應相差無幾甚至可以說有著相同的反應”。
中國革命家、翻譯家瞿秋白在1931年發表了在那個年代相對比較全面的的等效概念:“原文的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時應該非常注重如何把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本來意圖,用一種全面并且正確的形式展現在中國讀者眼前,讓中國讀者在理解對于原文所表達的概念時與讀完譯文時所獲取的概念內容沒有差別。”隨著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被引入中國,等效翻譯理論在國內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3 饑餓游戲簡介
本文要賞析的譯文原著《饑餓游戲》的作者是由美國著名的女作家蘇珊·柯林斯所著三部《饑餓游戲》中的第一部,這本小說在2008年以及后續的時間從小說的銷量可以看出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廣泛的歡迎與追捧。該部作品占據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榜首達66周之久,并在人們的意料當中將加利福尼亞小讀者獎, “最佳年度書籍”之一等多項殊榮收入囊中。2012年,根據該小說拍成的電影在北美上映并且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成績,以持續三周取得票房冠軍并在全球賣出超過了7億美元的票房。該小說是一部青少年冒險科幻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一個位于北美洲建立在一片廢墟之上的虛幻國家,北美洲在一場大戰中被摧毀,人們建立了新的家園,但隨之建立的是新的政策,按照新的家園所設立的規則,所有十二個區域內的每個區都必須選出年齡在12到18的青少年,并將他們送往中央區域去參加饑餓游戲。所有的少男少女必須為了生存而戰斗到死,誰幸存到最后誰就是勝利者。并將整個關乎生死時刻的競技以電視直播的方式在全國觀眾的眼前展現,強制每個人都必須觀看并以此為樂。小說的女主角凱特尼斯以其出眾的智慧與勇氣,引起了電視觀眾的注意。她并沒有向游戲規則,死亡,甚至向愛情屈服,有著活下去的信念與向命運挑戰的勇敢力量的她,越過重重困難,最終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中。
自該作品問世以來,已有許多文學評論家對其進行解讀與評價。部分讀者表示雖然小說在故事背景設定與內容方面讓人覺得深入其中,能夠很好的將作者想要展現給讀者的一個虛幻的世界與游戲描寫的淋漓盡致,但是在某些故事的描寫還存在著爭議,比如小說故事中的某些打斗場景以及幾位小說主角的情節發展不是非常細膩。但是閱讀全文之后能夠引人遐想,作者通過該小說表達了對當今世界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批評與諷刺,例如最近頻繁出現并且一直作為熱點的宗教問題,某些國家政權的專制統治,甚至對普遍存在的貧富差距也通過該小說進行討論。小說還表達了對勇敢善良反抗暴政等美好的品質大力贊賞。
3.1 原文動詞語的譯文賞析
動詞不僅能起到刻畫人物、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還能增加譯文的濃郁生活氣息,給人從生活的真實感、形象感,產生如臨其境的效果。譯者通過對原文的反復斟酌將原文的風格和感情色彩表達的淋漓盡致,值得學習與反復思考。
原文:She must have had bad dreams and climbed in with our mother. Of course, she did. This is the day of reaping.
譯文:她肯定又做了惡夢,爬到媽床上去了。她當然會做惡夢,今天是抽簽的日子。
原文中的Reap指這是一個決定整個十二區孩子們命運的時間。通過閱讀小說可以了解“the day of reaping”,其意思更接近“抽簽的日子”,是較忠實準確的譯法,譯者在充分理解了原文詞匯意義后,選取了符合譯語表達形式的最貼近源語的對等語,借以烘托小說開篇的悲傷、緊張的氣氛。
原文:Even so, I always take a moment to listen carefully for the hum that means the fence is live. Right now, it’s silent as a stone.
譯文:即便如此,我總會花個一兩分鐘注意聽有沒有嗡嗡聲,有的話,表示鐵絲網是通電的。這會兒,它安靜得像一堵石墻。
譯文在翻譯場景描寫時,充分發揮譯語的語言特點,使譯文更符合譯文讀者的閱讀習慣。對于“hum” 一詞的處理,譯文的“嗡嗡聲”,讓讀者覺得更加真實與簡潔,譯文中的“有的話”一句充分顯示了小說中凱特尼斯此時的內心情緒,將女主角的動作恰當的表現在讀者的想象中。此譯文不失原文的意味,實現了翻譯中的等效。
4 《警察與贊美詩》
歐·亨利是美國作家威廉·西德尼·波特爾的筆名,其作品風格獨特,語言生動幽默,故事構思新穎,因而吸引了大量讀者。,《警察與贊美詩》作為歐·亨利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其語言生動,寫作風格獨特,但要將此小說原汁原味的翻譯出來也很困難。用等效翻譯的視角來賞析翻譯家李文俊先生的譯文。
4.1 用等效翻譯理論賞析譯文
原文:“It served food and drinks to large appetites and modest purses. Its crockery and atmosphere were thick. Its soup and napery thin”。
如果我們按原文的字面意思將描寫餐館氛圍的反義詞thin/thick,翻譯為“菜碟是厚的, 餐巾紙和湯是薄的”,明顯不符合翻譯等效理論的要求,太過于刻板。譯文想要實現功能對等,首先應當準確傳達原文的意圖,選取與原文最貼近的對等語,在此基礎上,要考慮譯語文化中誓詞的表述特點,使得譯文能夠同時具有原文表述時的氣氛。李文俊先生將原文中的“thick”翻譯為“粗里粗氣”,在符合我國讀者的閱讀習慣的前提下將小說中餐館的氛圍準確合適的表達出來。在對原文中用菜湯和餐巾紙的翻譯時,用“稀得透光”一詞來進行生動并且傳神的描寫,將上句中餐館的氛圍與餐館所處的環境展現的更加符合原文內容與氣氛。更符合奈達所提到的對于實現功能對等所應達到的語言措辭通順自然的標準。
原文:“The refined and elegant appearance of his victim and loyalty of the conscientious cop encouraged him to believe that he would son feel the pleasant official hold on his arm that would insure his winter quarters on the right little tight little island”,在對于這一段原文的翻譯時,譯者為了能夠最大程度的將原文塑造的人物形象與小說氛圍結合起來,讓讀者能夠準確而真實的體驗到小說的情景,李文俊先生的譯文將原文中女士用“文雅嫻靜”來進行描述,用“忠于職守”來形容小說中在主人公眼中警察的形象,與警察這個職業相聯系,符合大眾的口語習慣,用“警察的那雙可愛的手”來將蘇比心中想方設法進入監獄的想法表達的非常確切。譯文多次用到四字詞語來進行翻譯,李俊文先生的譯文更能在準確傳達原文意圖的同時,發揮譯語的優勢,符合等效翻譯的標準,實現了動態對等,并能夠將體現小說氛圍,充分表現出主人公蘇比此時內心的情感。
5 結束語
《饑餓游戲》在詞語的翻譯策略上,對于短句的翻譯處理,較好地再現了原作的句法邏輯關系和獨特的短句風格。歐·亨利的小說非常簡潔,譯文體現了扎實的文學功底。對于文學類翻譯不僅要有正確的翻譯理論作為指導,譯者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及文學功底。兩本小說的翻譯很好的體現了將譯文讀者對于譯文的反應作為評價翻譯質量的標準之一。是一種以“讀者反應”為核心的翻譯理論。
參考文獻
[1]蘇珊,柯林斯,鄧嘉宛譯.饑餓游戲[M].臺灣:大塊文化出版社,2009.
[2]汪澤洲.驚人的相似:《警察與贊美詩》和《項鏈》的結尾[J].世界文學評論,2007 (01).
[3]陳素紅.宿命的命運——歐·亨利短篇小說《命運之路》賞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S2).
[4]鄒維佳.論翻譯思維方式的培養[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