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目的論;《酒國》;文化承載詞;日譯
1 研究背景
隨著莫言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奠定了其在中國當代文壇上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地位。莫言成為中國當代小說家中作品被譯介至國外最多的一位。以莫言獲獎為契機,中國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問題,引發學界前所未有的熱議和研究。在日本掀起了空前的莫言熱,更多的日本人開始了解并喜歡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開始走向世界更大的舞臺。譯介中國文學是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途徑之一(鮑曉英,2015),而準確翻譯文化承載詞是翻譯文學作品是否成功的關鍵。
《酒國》是莫言描寫中國傳統鄉村生活最出色的小說,它借助“酒”,描繪了中國的官場生態,抨擊了官場腐敗,被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譽為“創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為豐富復雜的中國小說。(邵璐,2013)”作品中出現了數量龐大、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承載詞,給源語到目的語的恰當轉換設置了極大障礙。如何將這些文化承載詞準確地呈現給目的語讀者?顯然,達到翻譯行為目的,傳播中國文化,實現跨文化交際是最終目的。本文以《酒國》(莫言,1993.2版。簡稱:莫)及《酒國》日譯本(藤井省三,2012.11版。簡稱:藤井)為平行文本,以其中的文化承載詞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中國文化承載詞的日譯方法,通過考察,找出源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中文化承載詞之差異,剖析譯者翻譯風格的基本特征。本研究有助于當代文學翻譯的文本研究,有助于中國文化在日本及世界的傳播和跨文化交際目的的達到。
2 理論依據
翻譯目的論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是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重要代表觀點之一,它突破了傳統的忠實理論,強調了翻譯的目的性。費米爾的翻譯目的論是核心部分。它認為翻譯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換,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活動,是由譯者實施的目標取向的行為過程,目的語文本的形式應當首先由目的語語境中要達到的目的來決定,源語文本不再是翻譯涉及到的唯一因素。目的論翻譯理論主張在翻譯過程中,應遵循三大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誠原則”。“目的原則”意味著翻譯行動由它的目的決定,也就是說,“只要目的正當,可以不擇手段”(費米爾,1989)。“連貫原則”就是源文本已不再是最具權威性的標準,而是翻譯時所需考慮的一部分。但目的語文本必須連貫,使目的語讀者能夠在自己的語境中了解源語信息。“忠誠原則”是一種信息展示,它和相關的源文本有著直接聯系。費米爾稱這種關系為“忠誠”。但只有目的語文本和源語文本之間具有連貫性時,忠誠原則才起作用(費米爾,H.J.,1996),而不是盲目地忠實于源語。
《酒國》中文化承載詞數量極多,隱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造成了翻譯上的難度,翻譯目的論對《酒國》中文化承載詞的日譯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
3 文化承載詞
3.1 文化承載詞的定義及分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包惠南,2001)”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對文化層面的影響會通過不同語言表現出來。廖七一(2000)認為:“文化承載詞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習語、成語和典故。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奈達,E.A.,2001)認為“文化承載詞存在于文化中,只能在一種文化中被識別,并且在其他文化中除了相似性再無法找到其他匹配特性。”這個簡單的定義意味著文化的模式是習俗、傳統、社會習慣、價值觀、信仰和一個社會群體的語言。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語言的多樣化源于文化的不同。
綜上所述,所謂文化承載詞就是指那些在其原始意義或概念意義之上,蘊含某一民族豐富的社會文化意義的詞、詞組和術語。文化的定義有多種,文化的分類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中奈達的文化分類理論(奈達,E.A.,2001)最為全面,它同時涵蓋了物質和意識形態兩個領域、五個大類。即①物質文化承載詞;②社會文化承載詞;③語言文化承載詞;④宗教文化承載詞;⑤生態文化承載詞五大類。
3.2 《酒國》中的文化承載詞
本文以奈達的五類文化分類法為基準,將《酒國》中的文化承載詞及對應的目的語進行整理,舉例如表1、2、3、4、5所示。
雖然仍有一部分文化承載詞不屬于以上列舉的任何一個分類,但兩種文化承載詞之間的差異已通過這五個表格大致顯現出來。中國文化承載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由于中日文化的不同,譯者很難實現完全的詞與詞對等翻譯。
4 《酒國》中文化承載詞的翻譯策略
文化在翻譯中的重要性舉足輕重,同時很難被準確翻譯。譚載喜(1986)認為:“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制約。”王佐良(1984)認為:“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人們都說:他必須掌握兩種語言,確實如此,但是,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翻譯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對文化的了解。根據目的論理論,翻譯的目的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為了達到目的語讀者理解中國文化的目的,譯者煞費苦心,靈活采用了多種翻譯方法。
4.1 直譯
《酒國》是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之作。為了更好地傳達作品中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必須盡可能將源語文化信息真實傳遞給目的語讀者。
例文1:這才叫“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才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莫P105)
譯文1:これこそ「玄人は本筋をたどり、素人は賑わいに惑う」でして、また「苦心の花開きもせぬが、無心に挿した柳は大木」。(藤井P94)
例1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和“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是語言文化承載詞,前者是常用俗語。后者是常用成語,出自古訓《增廣賢文》,意為:成事與否,時常與刻意的謀畫無甚關聯,尤其是個人的命運關涉天意之時的無奈。雖然帶有濃厚、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但是通過前后語境很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在目的論的框架內,譯者采用直譯的方法直觀傳達源語意義,譯文再現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信息。最大程度保留了源語的文化特征,同時又為目的語讀者停工可讀性,直譯在這里無疑是最好的傳遞文化信息的有效方法。
4.2 意譯
和直譯相反,意譯是宏觀上的一種翻譯方法,它不需要保持原文的風格和形式,但要保持源語內容,遵循忠誠原則。由于文化習俗的不同,一些文化承載詞對目的語讀者來說顯得晦澀與難懂,如堅持用直譯,就顯不妥。為了達到翻譯目的,使目的語讀者更容易理解源語中的的信息和隱喻意義,譯者必須對源語言在忠實內容的基礎上,對結構進行舍去。文學作品的翻譯大量采用了此種翻譯方法。
例文2:誰也別想跑――除非你有九牛二虎之力,扛著我跑。(莫P 277)
譯文2:逃げようたって無駄だ――わしを擔いで逃げていくバカ力があるなら、別だがな。(藤井P 247)
上例屬語言文化承載詞。例1 中的“九牛二虎之力”成語出自元·鄭德輝《三戰呂布》楔子,比喻很費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場合。這里譯者了解中國文化,充當了一個文化形象大使的角色,采用意譯的方式,將中國文化的內涵完美地呈現給了讀者,將“九牛二虎之力”意譯成“バカ力”,比起直譯,更能達到滿足目的語讀者需求的目的,為目的語讀者減輕了閱讀過程中的困擾和障礙,又不失可讀性,從而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效果非常好。
4.3 加注譯
當直譯或意譯難以對一些難懂、陌生、晦澀的文化承載詞進行恰當翻譯時,選擇加注譯無疑是最好的手法。加注是翻譯文化承載詞時,一貫采用的翻譯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通過加注,能完整保留源語表達的特色,展現源語民族文化內涵。梳理《酒國》日譯文本,可以發現譯作加注至少106次以上,并且大部分集中在在社會文化承載詞和物質和生態文化承載詞中,充分顯示了加注譯的常用性。
例文3:一張白亮的汽燈。一張八仙桌。桌上放著一只盆,盆里熱氣騰騰(莫P33)
譯文3:白い光のガスに八仙卓[正方形の八人掛けのテーブル]。八仙卓には鉢が一つ置かれて、中から湯気が立っている。(藤井P30)
例3的“八仙桌”是中華民族傳統家具之一,指桌面四邊長度相等、桌面較寬的四方桌,四邊圍坐八人(猶如八仙),漢族民間雅稱八仙桌,擁有美麗的傳說。“八仙桌”是物質文化承載詞,這些文化承載詞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產物,極具中國特色。這里若只是直譯,會對目的語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與困惑,從而達不到翻譯的目的。譯者對以上文化承載詞遵循連貫原則,在源語詞匯上用簡潔有效的加注譯,解釋了“八仙桌”的文化內涵,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4 刪減譯
刪減是不改變源語意思,放棄一些詞或術語,使目的語更加通順的翻譯方法。尤其是當一個特殊的術語或詞意思相對次要或有重復時,它可以在翻譯過程中被簡單地忽略。譯者遵循連貫原則,根據需要將目的語讀者略顯陌生的、有重復的文化承載詞進行大膽刪減,從而使譯文更加連貫。
例文4:金剛鉆抱拳在胸,嬉皮笑臉地說:“對不起對不起,兄弟來晚了。”(莫P 47)
譯文4:金部長は胸の前で拱手[右手の拳に左手の平を添えて胸の前で揺らす禮法]し、ニッコリ笑顔で答えた。「申し訳ありません。遅く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て」。(藤井P42)
例4屬語言文化承載詞。“嬉皮笑臉”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回,屬聯合式四字成語。聯合式成語在《漢語成語小詞典》所收錄的四字成語中,比例竟占三分之一左右。《酒國》中的聯合式成語高達320條以上。由于成語中前兩個字和后兩個字是并列關系,譯者在翻譯時,大多采用刪減策略,將重疊部分刪減,既未改變源語意義,又流暢清晰地表達出源語內容。譯者遵循連貫原則,根據需要將目的語讀者略顯陌生的、有重復的文化承載詞進行大膽刪減,將“嬉皮笑臉”譯為“ニッコリ笑顔”,從而使譯文更加連貫。這樣的翻譯更易被讀者所理解,減少目的語讀者在閱讀中的障礙,達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4.5 套譯
套譯指翻譯過程中,采用目的語中某個概念不同,但文化意義相近的詞語來替換源語中的文化承載詞,較多適用于習語、諺語的翻譯。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國家的喻體往往存在差異,雖然喻體不同,彼此之間卻存在著意思對應,有相同意義和修辭色彩的形象比喻,源語與目的語放在一起,儼然表兄妹。
例文5:老師,您千萬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那樣,您會失去我和成千上萬文學青年對您的愛戴。(莫P51)
譯文5:先生、喉もと過ぎれば熱さを忘れる、となってはいけないのです。そんなことになれば、あなたは私や數千の文學青年のあなたに対する敬愛を失うことでしょう。(藤井P46)
例5中,對膽大健忘,中國人叫“好了傷疤忘了痛”,而日本人叫“過了喉頭忘了燙,即“喉もと過ぎれば熱さを忘れる”,意思一樣,但表達的喻體不同。譯者用目的語中固有的諺語套譯源語中的諺語,有助于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的文化內涵,達到了很好的效果,用目的語語言文化替代了原來的喻體,靈巧地避開了閱讀障礙,使目的語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內涵。《酒國》中出現了大量的習語及歇后語,譯者恰當地套用了目的語中固有的習語,有助于對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與閱讀。這是翻譯文化承載詞的有效方法。套譯使譯者實現了傳遞跨文化信息的目的。
4.6 改譯
漢語屬于孤立語系,而日語卻屬于粘著語系,兩種語系存在很大差異,當不能恰當翻譯時,譯者需要放棄源語的語言結構與形式,對源語進行適當增添、刪減、轉換、或改變源語的形式及內容,即“改譯”,來確保譯文流暢和可讀性。
例文6:他說他也拿不準,一下子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莫P124)
譯文6:しかし、今のところなんとも言えない、いつになるかはわからない。(藤井P110)
例6的“子丑寅卯”屬社會文化承載詞,是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的聯合式成語,四個地支。文中指事理。譯者改譯為“いつになるか”。通過改譯,雖然結構有所變化,但達到“意義忠實”,從而使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譯文看似有“背叛”的改寫方法,實則符合忠實原則。譯者不受源語語言結構與框架的束縛,大膽進行改寫,從而達到對源語意義的真正忠實,進而讓目的語讀者更易接受,更好地達到文化交際的目的。
5 結語
譯者根據翻譯目的論,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與“忠誠原則”,對《酒國》中的文化承載詞進行了靈活處理,最終達到了翻譯的目的。通過直譯,保持原汁原味,讓源語作者最大程度接近目的語讀者;對隱晦難懂的、無法用目的語語言直接翻譯的文化承載詞,則通過加注譯的方法進行補充解釋,讓目的語讀者更好地閱讀與理解;當一個特殊的術語或詞意思相對次要或有重復時,或特殊語境下的文化承載詞,則采用刪減譯、意譯或改寫等策略,簡化復雜的翻譯過程,以確保譯文的流暢性;而對目的語中有與之對應的表達方式時,則采用套譯策略。譯者靈活運用了各種翻譯策略,使原文盡可能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又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使翻譯成為跨文化交際的手段,同時對帶有中國濃厚鄉土特色的文化承載詞的翻譯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發。
參考文獻
[1]Vermeer,Hans J.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TEXTconTEXT,1996.
[2]Vermeer,H.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Andrew Clzesterman,Trans.),1989.
[3]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6]譚載喜.文化對比與翻譯[J].中國翻譯,1986(05).
[7]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中國通訊,1984(01).
[8]邵璐.莫言英譯者葛浩文翻譯中的“忠實”與“偽忠實”[J].中國翻譯,2013(03).
[9]鮑曉英.從莫言英譯作品譯介效果看中國文學“走出去”[J].中國翻譯,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