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腐敗;資金外逃;成因;途徑
資金外逃,在國際上又稱為資本逃避、資本非法轉移等,是衡量一國經濟增長穩定狀況、反映一國金融體系潛在危機程度的重要指標。腐敗資金外逃實質是一種跨境洗錢行為。近些年來,將腐敗資金轉移至境外進行跨國洗錢活動在世界范圍內日益頻繁,在經濟全球化、資金流動國際化的情況下,跨國洗錢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內的傳統洗錢方式。追回轉至境外的腐敗資金往往涉及到各國之間的司法合作,因此,相比傳統的境內洗錢行為,腐敗資金外逃具有更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貪官外逃、巨額腐敗資產流向國外等問題已成為刑法理論與實踐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1 掩飾隱瞞腐敗犯罪所得的非法性
1.1 腐敗資金的范圍
腐敗資金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我國刑法規定實施腐敗犯罪行為所獲取的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我國刑法中腐敗犯罪主要規定在刑法分則第八章貪污賄賂犯罪和第九章瀆職罪中,因此,貪污賄賂犯罪和瀆職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是逃往境外的主要資金,是腐敗資金的主要組成部分,成為司法機關重點監控的對象。另外,還有一些腐敗犯罪的具體罪名規定在刑法分則的其他章節里,這些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也成為腐敗資金的來源。
1.2 腐敗資金具有非法性特征
由于腐敗犯罪所得的資金具有非法性的特征,在國內不能合法使用,因而腐敗犯罪分子往往通過一系列洗錢活動使非法所得披上合法外衣。其中有些腐敗犯罪分子通過各種途徑將腐敗犯罪資金轉移至境外,為腐敗資金披上合法外衣,使其非法性得以掩飾和隱瞞,逃避國內金融監管和法律制裁。腐敗資金經過洗錢活動后進行洗白后,其非法性的很難被監管部門和司法部門發現,可以在境外公開揮霍和享受,也可以再通過各種渠道轉回境內進行消費和使用,甚至用來投資和進行再增值。因此,腐敗犯罪主體通過實施腐敗犯罪行為所獲取的腐敗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不能合法地進入到流通領域,腐敗犯罪分子消費和使用腐敗犯罪所得的資金產生了困難,腐敗犯罪主體千方百計掩飾隱瞞其來源的非法性。
2 逃避法律制裁
目前,將腐敗資金轉移出境外進行跨國洗錢,已成為腐敗分子逃脫國內嚴厲刑法制裁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國關于腐敗犯罪及洗錢犯罪的金融法和刑法規定越來越完善,在我國腐敗分子時刻都面臨由于腐敗犯罪及對腐敗犯罪所得進行洗錢的行為被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風險,因此挺而走險將腐敗資金轉移至境外逃避國內法律的制約。
第一,對腐敗類型犯罪的刑事立法比較嚴密。腐敗犯罪既侵犯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同時還侵犯了公共財產所有權。我國刑法中對腐敗犯罪的立法設置比較細致、科學和合理。如前所述,貪污賄賂類腐敗犯罪和瀆職類的腐敗犯罪在我國刑法分則中第八章和第九章進行了專章規定,其他類型的腐敗犯罪分散見規定于刑法分則各章節之中。我國對腐敗犯罪的刑事立法的嚴密性,使腐敗犯罪所得打上了非法性的印記,使其難以合法流通和正常使用。腐敗犯罪所得主要來源于以下幾種類型的犯罪:
(1)貪污類型的腐敗犯罪。如貪污罪等。
(2)賄賂型犯罪腐敗犯罪。如受賄罪、單位受賄罪、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等。
(3)私分型的腐敗犯罪。如私分國有資產罪、私分罰沒財物罪等。
(4)其他類型的腐敗犯罪。如挪用公款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隱瞞境外存款罪等。
第二,對腐敗類型犯罪進行了雙重刑法規制。我國刑法既規定了貪污賄賂犯罪,同時又規定了洗錢罪。我國刑法第191條設置了洗錢罪,對腐敗犯罪所得進行了進一步刑法立法規制。明確規定了對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的所得及產生的收益,掩飾其來源和性質的,構成洗錢罪。因而,根據刑法第191條的規定,貪污賄賂犯罪是洗錢罪的上游犯罪之一。腐敗資金外逃進行跨國洗錢是腐敗犯罪的后續行為,是掩飾隱瞞腐敗犯罪所得的非法性質及其來源的重要手段。我國將貪污賄賂犯罪納入到洗錢罪上游犯罪的范圍,使對貪污賄賂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進行掩飾、隱瞞的行為能夠以洗錢罪進行定罪處罰。
第三,反洗錢金融立法對腐敗類型犯罪的預防。反洗錢金融立法是遏制腐敗資金外逃的預防性立法。腐敗犯罪分子的腐敗犯罪所得受到我國金融法律制度的嚴密監控。我國制定了反洗錢的各種金融防范措施,以發現和預防、監控洗錢活動。我國2000年4月1日出臺了《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實行存款實名制制度,要求個人在金融機構開立的人民幣、外幣存款賬戶,包括活期存款賬戶、定期存款賬戶、定活兩便存款賬戶、通知存款賬戶以及其他形式的個人存款賬戶,應當使用身份證件上使用的姓名。我國于2006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以下簡稱《反洗錢法》),嚴格規定了客戶身份識別制度、建立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等,明確了反洗錢金融機構在反洗錢中的法律義務和責任。并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平等互惠原則,開展反洗錢國際合作。國務院反洗錢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務院授權,代表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和有關國際組織開展反洗錢合作,依法與境外反洗錢機構交換與反洗錢有關的信息和資料。
我國反洗錢金融立法越來越完備,我國對國際收支統計也進行了立法完善,2013年11月對1995年9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進行了全面修訂;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辦法》中新增的第十三條對中國居民個人的海外金融資產以及負債的有關情況進行了明確規定,要求擁有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的中國居民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規定申報其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的有關情況。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腐敗資金外逃不僅受到我國刑事法律的制約,也受到我國金融法律的制約,一方面嚴密的金融立法和刑事立法對控制中國國內犯罪所得資金的外逃起到關鍵作用;另一方面使腐敗犯罪所獲取的資金處于極不安全的狀態中,使國內洗錢更加困難,更容易被司法機關發現和追究。因此腐敗犯罪分子千方百計選擇將腐敗資金轉移至境外,以逃避國內法的追究,這成為腐敗分子腐敗資金外逃的一個重要動因。
3 腐敗分子為逃往國外創造經濟條件
我國對腐敗犯罪進行打擊的力度不斷加大,控制腐敗犯罪分子在海外隱藏資產,避免腐敗分子在案發之前就外逃至海外。大多數腐敗犯罪都是故意犯罪,一般都經過長時間的預謀和策劃,由于計劃比較周密,司法機關往往不容易發現。犯罪分子為了逃避國內法的制裁,將腐敗犯罪所得進行跨境洗錢,為出逃海外積極做資金準備,為將來的海外生活創造經濟條件。很多腐敗分子都會提前將配偶或子女在案發前移民或移居至海外,利用配偶和子女將腐敗資金轉移至境外,采用購置不動產或者不動產、開設海外公司等方法進行洗錢活動,將腐敗犯罪所得轉移至境外,使犯罪所得的非法性特征得以隱瞞,為自己逃住國外的生活打下良好經濟基礎。
犯罪的發生總是受到控制犯罪力量的制約。這種控制和制約,可以把犯罪總量和危害壓縮到一定的范圍內,可以將某些具體的犯罪活動遏制在犯罪意念、犯罪決意或犯罪行為的實施的過程中。腐敗分子需要通過跨國洗錢活動將侵吞的國有或集體資產轉移到對其相對安全的境外,腐敗犯罪資金通過周密的洗錢活動鏈條,大量流入國外而使我國無法追繳。但是如果沒有刑法的介入,這些對策對于懲治日益猖獗的跨國洗錢和腐敗資金外逃行為還是收效甚微。有力打擊和有效遏制跨國洗錢和腐敗資金外逃行為,既是中國國內反腐敗需要,又是一種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控制和預防腐敗資金外逃,需要進一步加強刑事法律控制,查找刑法規制上存在的不足,發揮刑法的最后保障功能,擴大的國際司法合作的領域和范圍。
參考文獻
[1]王明高.貪官資金外逃及懲治機制研究[J].反腐敗研究,2006(05):42.
[2]楊煥寧.犯罪發生機理研究(第1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