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高職生;成就目標定向;特點
1 問題提出
1967年Locke教授首次提出“目標定向理論”,認為目標具有激勵作用,能夠使人們在動機的激發下,朝向一個定方向努力,并在此過程中及時調整和修正行為,從而使個體達到目標。成就目標定向是動機領域里的一個概念,是個體對成就情境的不同認知差異導致的不同目標定向,從而產生不同的動機及行為。所以成就目標定向指個體在完成任務情境中知覺到的執行任務原因或目標。
以往學者更多關注大學生的成就目標定向在學業領域中的特點,而在大力強調高等職業教育的今天,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成就目標,提高他們對于專業的認同,將會更好地實現教學與實踐結合,對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采用隨機取樣法調查某高職院校三個年級的學生,其中有效被試共793份。男生478人,女生315人;大一381人,大二321人,大三91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小玲(2003)編制的《大學生成就目標定向量表》,該量表采用四點量表方式,共29道題目。該量表共包括七個因子,即掌握-趨近目標、成績-趨近目標、社會支持目標、成績-回避目標、社會責任目標、社會-回避目標和掌握回避目標。
3 研究結果
3.1 高職生成就目標定向的性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男生(2.71±0.69)、女生(2.61±0.58)在成績回避因子上生具有顯著的差異。在交往回避因子上,男(2.59±0.66)、女生(2.45±0.58)也具有顯著性差異。而在成就目標定向的其他五個因子上,男女生并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如表1所示。
3.2 高職生成就目標定向的年級差異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三個年級學生的成就目標定向的七個因子進行分析。發現三個年級在成績-趨近目標因子上和社會支持目標因子上的差異最為顯著,尤其是成績趨近目標因子。進一步進行事后檢驗,發現在成績-趨近目標因子上,大一(2.72±0.73)、大二(2.63±0.64)及大三(3.00±0.77)具有顯著性差異。在社會支持目標因子上,大二(3.18±0.52)與大三(3.34±0.48)的差異比較顯著。
4 討論
本研究在掌握趨近、成績趨近目標因子上,女生的分數高于男生,可能與大學的歸因有關。在成績回避、社會責任、交往回避和掌握回避目標四個因子上,女生的分數低于男生。這可能與社會賦予男女角色的期望有關,希望男生更加獨立、成功,因而為了避免內心的焦慮,從而出現成績回避、交往回避和掌握回避。
不同年級高職生的成就目標定向特點說明,大一學生保留了很多高中的學習方式,對成績的渴求很高。而到了大二這個標準有所下降。大三在面臨就業找工作中發現專業技能證書的重要性,使其將注意力放回學業成績中。在社會支持目標因子的研究結果表明,學院老師更加關注新生,給予大力支持與幫助,大三的學生在面臨就業求職的時候,對于社會支持的需要也會相對提高。
5 結論
(1)高職生在成績回避目標和交往回避目標兩因子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2)高職生在成績趨近目標和社會支持目標兩因子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
參考文獻
[1]Locke,E.A Latham,G.P.Work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Psychology Scinece.1990(1):240-246.
[2]周炎根.大學生秤紐目標定向特點分析[J].教育探索,2009,(10):123-125.
[3]陳向麗.大學生成就目標、學業自我效能與學業作弊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雜志,2009,17,(2):243-245.
[4]周炎根,桑青松,葛明貴.大學生自主學習、成就目標定向與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10,33(1):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