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就是雙方為了特定的目的運用口頭語言和適當的表達方式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活動。它不是簡單的聽話加上說話,聽話和說話往往是單方面的活動,而口語交際則是雙向互動的,它不但要使人聽明白、說清楚,而且還要敏銳地察覺到對方的意圖,根據對象和場合,恰如其分的予以應對。口語交際在語文課堂上實施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樣才能使口語交際深入語文課堂呢?
一、激發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欲望
動機是激起人們去行動或抑制行動的愿望和意圖,是推動人的行為的內在原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內心中產生學習欲望。也就是說,教師在勤于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巧于設計問題情況,善于駕馭語言技巧,從學生最有興趣的活動捕捉教學內容,學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思維才能活躍,感情才能充沛,才能積極參與。同時,也要求我們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中,選擇的主題要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
認識水平,密切聯系小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也就是有一定文學色彩的寓言、童話、社會熱點、社會名人等,都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實踐證明,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讓口語交際深入語文課堂的前提。
二、抓住疑點,虛設情景,善于引導和示范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空間可挖掘出口語訓練因素,教師要虛擬相應的情景,認真引導,讓學生積極參與表演、辯論、等。比如:《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發生在國王御廚里,一只陶罐和一只鐵罐的故事。驕傲的鐵罐仗著白己的堅硬瞧不起易碎的陶罐,常常奚落陶罐,面對鐵罐的傲慢無禮,陶罐表現出了謙虛、克制和友善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只罐子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陶罐出土成寶,鐵罐卻消失得無蹤無影。
本文將陶罐和鐵罐人格化,通過人格化的語言,告訴人們,任何事物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學習此課文時,可讓學生扮演陶罐和鐵罐,進行對話,繼而組織討論,引導學生引導學生人情入境地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不軟弱。根據課文內容,采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對話表演、辯論,理解這則寓言故事的深刻道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淡談對“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理解。
再比如《坐井觀天》我采用了“小品表演法”。學生聽到演小品便歡呼雀躍,于是就爭分奪秒地讀課文,非常投入低熟記臺詞,讀時還不由自主的伴著動作,表演前先給學生講述表演的語言、動作、表情、體態等的綜合利用以及注意事項,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積極性比較高,全班興趣比較投入,使課堂教學高潮迭起,掌聲不斷,所以我覺得引導主體,示范是關鍵。
三、把課堂教學實踐還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實施上,強調“學生是語文的主人”。既然學生成了學習主人,就有了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的權利。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所采用的任何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形式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都是為了讓學生成為有自主意識、獨立意識的公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不可置否的主體地位,以一切有利于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為準則,以一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獨立意識和創新精神為準則,來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那種教師“獨占”講臺,學生當忠實聽眾的教學模式,改變那種井然有序、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寬松、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比如:我教《藍色的樹葉》一課時,我先問:同學們,你們見過的樹葉是什么顏色的呢?(同學們說:是綠色。)我又問:“你們見過樹葉有藍色的嗎 ?”隨即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操場邊、綠化帶內親眼觀察各種樹木葉子的顏色。然后又帶領學生返回教室,又問:“剛才你們發現藍色的樹葉了嗎?”(學生:沒有。)“那么,這篇課文為什么說是藍樹葉呢?這是怎么回事呢?”即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接著問:“文中的李麗和林園園之間發生的事,在你們身上發生過嗎?你們最后是怎么處理的呢?你覺得文中的兩個小朋友,那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再問:“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自己說點什么?”(學生自然會說: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每一個人的一種責任,一種行為習慣。)最后,在教師的點撥下揭示課文中心:
“藍色的樹葉”提醒林園園,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要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這樣一來,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一節課后,我真正體會到我已經不是“獨奏者”而是“伴奏者”,我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還要幫助學生去發現知識,是引導學生而非塑造學生了。
四、教學生恰當地利用體態語和禮貌語
體態語也叫無聲語,它是口語交際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體態語主要是人的眼神、手勢、表情、身姿等。比如:眼神是最具有獨特性的,最富于表現力的無聲語言,常言到:“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神,往往可以窺測人心靈的某些不能言傳的秘密。恰當的手勢能增強語言的力量,豐富語言的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