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它能使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獲得發展,應該成為所有教師教學所追求的目標。課堂為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搭建了堅實的平臺,定能促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綜合提高,也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審美情趣,陶冶了學生的個人情操,所以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是語文課的首要任務。
要想實現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需改進教學方法來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我在改進語文教學方面也作了幾點嘗試,現在淡談我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一、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學生,有的放矢,不能憑主觀設想進行教學
剛開始教書時,我在教學上存在的主要毛病是:想在一篇課文里解決許許多多問題,只要是自己備課時鉆研到的東西,就一古腦兒教給學生,備多少教多少,不管學生需要不需要。認為講得越多,學生學得越好;講得越細,學生理解得越深。因此文章不管難易,篇篇磨碎了講,一詞一句,不通過自己的嘴講出來就不放心。有學生反映,有些課文自己看倒好懂,老師講了以后,覺得課文變深,反而不懂了,不知道究竟怎么學才好。聽到這樣的話,心里很不好受,于是尋找原因,逐漸認識到自己這樣做的確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輕重主次,把一篇完整的課文弄得支離破碎,難怪學生會感到困難重重.不知從何下手了。面對存在的何題,我就去聽同行老師的課,去向老教師請教,并且買了一本由孫春城主編的《給語文老師101條建議》提高白己的理論水平。認真學習了教學大綱,認識到憑主觀沒想進行教學的危害性,于是在下面兩個方面作了改進:
1.根據文道統一的精神鉆研教材,明確每一篇教材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決定講解的取舍詳略。凡突出文章主線的詞句段落就著重講解,關系不大的就略講,有些只一筆帶過,那些脫離教材的東西堅決不講,努力做到剪除枝蔓,突出重點。進一步來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2.處處做有心人,經常分析學生的各種練習,了解他們的讀寫水平,并有意識地參加他們的活動,聽他們講話,看他們寫的東西,了解他們看書時遇到的問題,研究他們的學習方法。摸清他們學習語文的具體情況,就能以此為依據,決定講解的取舍詳略,手中的“箭”才不會虛發。讀懂教材,了解學生實際,就能明確教學目的要求,糾正主觀設想的錯誤,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現在每上一堂課,都努力做到心中有數——這個“數”就是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都注意緊扣目標要求,摒棄一切煩瑣的講解。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后來在作文中也有所反映。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絕不能“閉塞眼睛捉麻雀”要胸中有書,目中有人,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作用。要提高課堂效率,必須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二、注意啟發引導,放手讓學生實踐,不能迷信自己的講解,獨占課堂教學時間
過去上課時,我不是認真指導學生讀教科書,引導他們理解和掌握知識,而是迷信自己的講解,認為只要自己講得系統、完整、生動,學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掌握得牢固。因此就“滿堂灌”,“唱獨角戲”,剝奪了學生思考和練習的機會,唯恐學生讀得疙疙瘩瘩,回答問題結結巴巴,“侵占”白己講的時間。這樣教的結果如何呢?用一個學生的話來說:“老師的課很好,很生動、有趣。就是我們自己講不來,讀不來。”這句話道破了我教課的病根,即:不從實際效果出發,忽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忽視實踐的重要作用,說得嚴重一些,就是沒有實事求是,有嘩眾取寵之心。現在開始改變了這種不講實效的形式主義的做法,努力把課上得實惠些,樸素些。我是這樣做的:
1.在教新課之前先指導學生看書,提出要注意的問題,讓學生心中有底;學生在看書的過程中又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樣帶著問題聽講、學習,就可以積極思維,打主動仗。比如教《荷塘月色》這一篇課文,共用了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就是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提出閱讀要求,鼓勵他們提問題。學生反映:先看了一兩遍再聽講,當然比不看就聽講理解得更清楚,記得更牢固。
2.深入到學生中去,只有這樣才可以知道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愿意讀讀、說說、寫寫、想想的,問題在自己過去教學中包辦代替,漸漸養成了學生依賴的心理,因而對讀、說、寫都有顧慮,怕人家笑話,不敢大膽練,特別是這些方面比較差的學生顧慮更多。因此備課時就仔細考慮,哪些內容較深,要教師講解;哪些只要稍經指點,學生就能理解;哪些部分學生獨立講解。調動學生主動性,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了他們的興趣,效果很好。
3.如果只讓學生練,不進行具體指導,就會影響練的效果,影響學生練的主動性。自己在學生練習之前先練,摸索方法,然后具體指導學生練,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比如要學生背書,自己就先背,體會困難所在,然后提學生,要他們注意,再讓他們當堂讀,自己又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指導。學生在課內讀得比較熟,有的課文在課內就能基本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進而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三、巧用情感,抓住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說語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可是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發掘出作品的這些內蘊,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呢?我一直都在努力用語文中美好的情感來熏陶學生。實踐證明語文教師應是情感教育的設計師、遷移者,要有豐富的情感,能運用多種方法創設情境,引學生人情;善于借助臉部表情、手勢等無聲的語言感染學生,運用語調、節奏等以情傳情。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