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4-000-02
摘 要 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重要的軟環境建設,也是新農村建設應有的內涵,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形成與新農村建設前景相適應的文化類型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通過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復興傳統體育項目,將傳統文化通過傳統體育項目的現代轉型形式植入到新農村文化中,可以有效的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提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性。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 傳統體育 新農村文化建設
農業是河南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門類,農村人口在整個的河南社會人口中占據重要比例,長期以來農村社會的發展一直也是制約河南社會經濟全面現代化的重要因素,如何通過新農村建設在改變農村環境,提升農村社會發展水平,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同時,提升農村人口的素質,改善農村文化是新農村建設中最重要的核心內容。新農村文化建設本質上并不應該是一種完全脫離農村社會根基的文化,一種完全現代化的、外來的文化對農村社會的改革的效能是有限的,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三十年的發展,農村社會經濟雖然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對農村社會文化的改革卻落后于農村經濟的改革,因此在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同時,通過改革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并且復興傳統文化的優良資源,將此作為新農村文化的根基,這樣使得農村對于新的文化類型不陌生,也能完全適應農村社會,從而可以有效的改變農村社會的文化狀態,實現全面的農村現代化。
一、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現狀
傳統體育項目是河南農村社會中重要的文化形式,通過傳統體育項目的展示,一方面可以強身健體,在河南農村中諸如習武、秧歌、廟會舞蹈等傳統體育形式一直是河南農村社會中重要的體育項目,通過定期的參與到集體的體育項目中去,可以使得農民在日常的農業生產活動得到調劑,也可以使得農村人口在節慶時期身體得到很好的鍛煉。尤其是在傳統的農村社會中,農業生產占據農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農民尤其是女性通過空閑的時間參與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對身體素質的鍛煉效能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方面傳統體育項目的參與還有利于傳統農村社會的穩固,傳統體育項目除了個別項目之外,大多都是一種集體項目,諸如秧歌、廟會舞蹈等,通過參與集體項目可以讓農民對于一定的社會群體形成歸屬感,比如說參與廟會舞蹈,通常在傳統的農村社會中,廟會是以一定的自然和行政區域作為單位參與的,參與者通過一定的區域組織在一起,并且以此為整體與之外的農村社會進行文化、經濟各方面的交流,因此農村對于這樣的單位是有歸屬感的。
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社會人口的流動,河南農村的傳統體育項目日益衰敗,除了太極拳等個別地區發展比較好之外,大多數的傳統體育項目都出現了發展乏力的情況,秧歌、廟會舞蹈等一度被作為一種封建迷信活動所禁止,很長一段時間也不被提倡,集體傳統體育項目的消失。此后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大量的農村人口外出打工,農村社會中青年勞動力不足,在農村社會中老年和幼年的人口占據了農村社會的主體,這部分人口在從事農業勞動之外,很難再有時間和經歷去參與到傳統體育項目中。并且很多隨著農村社會人口的老齡化,他們受到疾病的困擾,也沒有能力參與到傳統的體育項目中,這些都造成了河南農村社會傳統體育項目的衰敗。
二、傳統體育項目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內涵相關性
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從20世紀末啟動以來,對農村社會的改變實現而意見,尤其是對傳統農村社會的居住形態的改變,現在在河南各地蓬勃發展的新農村建設已經和那大程度上改變傳統以自然聚居形態的農村社會,農村開始進行樓房改造,農民遷入樓房。這在傳統的農村社會中是不能想象的。農村社會居住形態的改變,對農村生產、農村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首先對農業生產而言,傳統的居住形態是以圍繞可耕種土地形成自然聚居,在這種聚居形式下,農民可以較近的進行農業生產,農業生產資料也可以較為容易的放置在農房中,并且散居的形態也使得諸如玉米等農產品有著充足的晾曬區域。這些都是與農村傳統生產形式相融合,但樓房出現徹底改變了農村社會的這種生產形式,農民無法再將生產資料搬進樓房,也不能在將生產產品在附近進行晾曬。而且這種隊農村社會文化形態的改變也是明顯的,農民文化是以熟人社會為核心的文化形態,費孝通先生在研究我國農村社會的文化形態時就指出,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以血緣關系構成整個農村社會的文化根基,父老鄉親這些血緣和非血緣的熟人關系在新農村建設中受到沖擊。
傳統農村社會文化形態的改變,需要一種新的文化形式植入到農村社會中,文化的改變相對于經濟形式的改變要滯后的多,因此雖然河南的廣大農村中居住形式和經濟形態已經發生了改變,但一部分的農村傳統文化并沒有消失,依然發揮著功能。新的文化形式也不應該是一種脫離農村傳統文化的一種完全嶄新的文化形式。在20世紀初費孝通等一批學者就開始探究新農村的文化建設,通過一種將外來的先進的農業生產科技引入農村社會,改變傳統農村社會的生產技術的形式,將現代化的農村文化引入到農村社會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當時部分學者過于強調中國農村的落后,將農村中一切文化都認為是一種落后的文化形式,忽視了農村社會文化的韌性,結果導致新的農業文化形態很難和傳統文化形態相融合,從而造成了對農村社會改革的失敗。
因此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中也是需要通過將傳統農村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功能,摒棄傳統文化的糟粕,將傳統文化的優勢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建立一種農村社會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這對于新農村文化的有著重大的意義。傳統體育文化就是一種很好地傳統文化形式,河南農村中也具有豐富的傳統體育項目,通過復興傳統體育項目,輸入新的文化內涵,將傳統文化的形式與現代新的文化內涵相結合,可以產生新農村建設中需要的文化形態。
三、傳統體育項目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結合的現實路徑
將傳統的體育項目與新農村的文化建設相結合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首先對傳統的體育項目進行必要的改良,諸如秧歌、廟會舞蹈等形式的體育運動形式受到原來文化內涵的限制,現在很多地區已經沒有這樣的文化形式,而這些傳統體育項目都是圍繞著這些傳統的文化形式展開的,沒有文化的依存,這些傳統體育形式也較難開展。可以通過改變傳統的體育運動的文化內涵,發揮其強身健體的文化功能等內涵,實現其形式的更新。
其次在進行傳統體育運動形式的推廣,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消失在很短時間就可以實現,而其重新的復興則需要大量的推動,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才能實現,通過有目的性舉辦一些傳統體育運動的項目的比賽等,有引導性的將傳統體育項目的復興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相結合。
最后是對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形式的改造,將其納入到農村社會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從小培養農村人口從事傳統體育的興趣,通過學校的推廣,擴大從事傳統體育項目的人口基數。
總之河南的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新的文化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同時,通過復興傳統的文化形式,將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必要的改良,植入到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中,可以有效地實現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復興,也能有效的將傳統農村文化實現與現代新農村文化的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河南新農村文化建設視角下傳統體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號2016—gh—15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洪旭輝.新農村建設中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3).
[2] 張興梅.新農村建設中村落傳統體育活動與文化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9).
[3] 姜娟.論民族傳統體育在新農村體育建設中的優勢[J].搏擊(武術科學).2011,(3).
[4] 王進選,溫路廣,范杏茹.挖掘民間傳統體育 構建和諧新農村[J].前沿.2010,(6).
[5] 梁干強,馬燕虹.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新農村建設互動研究[J].體育科技.2010,(2).
[6] 歐陽友金.民族傳統體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互動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