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4-000-02
摘 要 本文首先從校方重視程度、體育教學硬件設施器材、體育課程設置過于片面等方面對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然后從貴陽學院課內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開展較好,貴陽學院體育師資水平得到了提高,貴陽學院的體育運動硬件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三個方面對貴陽學院公共體育課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可行性進行了詳細分析;最后還對貴陽學院公共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更好地實施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公共體育課程 課內外一體化教學 可行性
所謂“課內外一體化”主要指的是以學校體育基礎設施為基礎,同時需要在“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理念的指導之下,給予學生體育運動方面的多方面指導,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通過體育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以及社會適應能力。“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在學生能夠在自主地選擇喜愛的體育課程的基礎之上,對不同的教學策略或者教學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將體育教學同時貫穿于課內課外的一種教學模式。假如貴陽學院的公共體育課程能夠采用這種“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學生便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來選擇自己喜愛的項目進行學習,這對于提高貴陽學院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自覺性都具有積極作用。除此之外,學生還能夠較為系統地學習其自選運動項目的基本知識以及基本技能,這也更有助于學生掌握訓練方法,從而取得較好的訓練效果。這對于提高貴陽學院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促進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校方重視程度的影響
學校方面,對于課堂體育教學通常都有一個統一的且較為詳細的標準,但是對于課外體育活動,不同學校的重視程度卻不盡相同,許多高校對于課外體育活動沒有制定出明確的目標以及任務,同時也缺乏規范的管理與組織。許多課外體育活動、體育俱樂部活動,都是學生自發組織進行的,由于缺乏專業教師的專業指導,往往開展效果不大理想,因此要想取得較好的開展效果,校方就應該加強重視程度,以促進課外體育活動較快較好的開展。
(二)體育教學硬件設施器材的影響
場地器材是體育活動順利開展的物質基礎,無論是課內體育教學還是課外體育活動都需要場地器材的保障。但是近些年來,由于高校的擴招,高校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許多學校在體育活動的開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場地器材不足的現象,這就嚴重制約了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也不利于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培養。因而,要想較好地實施公共體育課程一體化教學模式,政府相關部門以及校方部門,應該加大對體育場地建設、器材采購的資金投入,以確保學生課內外體育活動的需求。
(三)高校體育課程設置過于片面,缺乏特色的影響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已經開始實施公共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高校,他們在體育課程的設置上,通常都已經突破了傳統體育課程設置的單一發展模式,在體育課程的設置上,更加注重其運動項目實踐性的突出。同以前相比,雖然許多高校在體育課程項目的設置上盡管已經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不夠全面,且缺乏特色,主要項目仍然是以三大球、三小球、武術類、健美操類項目為主,而當前流行的跆拳道、高爾夫、拓展訓練等運動項目的開展較少,由于項目的單一,自然難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要想使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并使其能夠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要積極開展一些當前流行的運動項目,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高校學生課業壓力、就業壓力的影響
通過分析近些年來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調查報告發現,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高校學生,他們往往在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身體素質能夠處于一個上升或者保持不降的趨勢,但是到了大學三、四年級,其身體素質就存在便會逐漸下降。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一點便是大一、大二學生,他們的專業學習任務相對較輕,課余時間比較充足,除了積極參加體育課堂學習之外,還能夠利用課外時間來進行課外體育活動,他們的體育鍛煉基本上能夠得到保障,因此身體素質便也能夠逐漸提高。但是在大學三、四年級,學校已經不再開設體育課,學生只能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但同時受到課業考試壓力以及就業壓力的影響,他們也鮮有時間與心情去參加體育鍛煉,在缺乏體育鍛煉的情況下,其身體素質自然開始呈下降的趨勢,因此,高校學生課業壓力、就業壓力也是影響公共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學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貴陽學院公共體育課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一)貴陽學院課內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開展較好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貴陽學院的體育課程教學開展較好,除一些傳統類體育項目之外,還根據學生需要增開了多門當前較為流行的運動項目,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學校還有多個體育社團,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之下,學校體育社團活動也得到了較好的開展,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對于弘揚校園體育文化,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運動氛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課內體育課程以及課外體育活動較好的開展為其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條件。
(二)貴陽學院體育師資水平得到了提高
近些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改革也得到了推進。在貴陽學院的體育教學改革當中,首要的便是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業務水平。近年來,貴陽學院不但積極引進了一批優秀的體育教學人才,同時也積極對老教師進行職后培訓。在這一舉措之下,貴陽學院體育師資水平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這也就為公共體育課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提供了師資保障。
(三)貴陽學院的體育運動硬件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體育課作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一項重要課程,其地位也逐漸得到提高。在此背景之下,貴陽學校也加強了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積度,加大了對其場地器材的投資建設。現如今,貴陽學院已建立新的體育場館,并且置辦了多項運動器材,已經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這便為公共體育課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提供了硬件保障。
三、貴陽學院公共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實施對策分析
(一)提高對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重視程度
要想使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發揮出更好的教學效果,首先便需要提高學校領導以及學校體育教學主管部門人員對其開展的重視程度。學校各極領導都能夠認識到體育課程一體化教學的作用,而且積極地給予政策上以及資金上的支持,才能夠保證課內外正常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因此,校方應該加強對學校體育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工作的監督與管理,提高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視程度,將學校課外體育活動與學校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活動納入到學校體育工作計劃當中,并且形成規范的規章制度。
(二)加大投入與宣傳力度,拓寬學校經費來源途徑
首先,學校必須加大對體育教學的投入,要不斷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建設,不斷促進運動器材的完善,從而有效改善學校體育硬件設施條件。同時應在保證課內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將學校體育場館無償向學生開放,保證學生課外體育鍛煉以及學校社團、俱樂部的體育活動能夠得到順利的開展。
其次,學校主管部門還應該不斷加強宣傳力度,在當前條件允許的前提之下,要充分發揮出學校體育俱樂部的經濟功能。可以跟學校周邊社區進行合作,將學校的體育設施逐步地向周邊社區群眾開放。與此同時,還可以引進市場化動作模式,通過提供體育消費的形式來獲得相應的報酬,且可將這部分收入作為俱樂部運作的經費。學校應該鼓勵學校俱樂部采取自主經營的模式,通過多種渠道來籌集經費。
(三)將課內體育教學同課外網絡課堂學習有機結合
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法,根據內容深度的不同將項目分成不同的等級,使得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同一課程的不同深度,從而使得學生的運動水平能夠得到逐步地提高。當前,許多高校大學三、四年級都沒有開設體育課程,但是盡管沒有開設體育課程,但也要求體育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運動處方,讓學生能夠進行身體鍛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當前,網絡已經成為了信息傳播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因此建立高校體育網絡課程也是大勢所趨。通過體育網絡課程的開展,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體育項目的理解,而且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以及指導老師,這對于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主動性以及持久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體育教師的素質水平
在教學活動當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也起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要想教學效果得到提高,就必須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要加強對體育教師的職業培訓工作。實施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對體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體育教師能夠做到不斷鉆研、不斷創新、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水平。同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也可有效促進教師教學理念、教學組織能力、教學管理能力等的提高。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貴陽學院體育教學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在一系統的改革之下,貴陽學院的體育教學硬件設施、教學師資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這也便為貴陽學校體育課一體化教學提供了條件,促進了貴陽學院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
★課題名稱:貴陽學院公共體育課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參考文獻:
[1] 宋忠良.高校實施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影響因素及發展策略[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158.
[2] 劉成,熊曼麗,蔣榮清等.構建實施高校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審視與思索[J].體育世界·學術.2007(04):4-6.
[3] 管慶富.吉林省高校實施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方式的可行性研究[J].古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11):102-103.
[4] 李小莉.普通高校實施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討[J].搏擊·武術科學.2010(02):83-84.
[5] 向昌浩.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22):1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