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4-000-01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內蒙古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認為:目前內蒙古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比較類似,以培養能勝任社會體育領域工作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為目標,各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辦學條件、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各有特點。課程安排與課程發展趨勢存在差距,并普遍存在與社會需求不相符合的現象。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偏低,而社會急需大量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
關鍵詞 內蒙古高校 社會體育專業 課程設置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社會體育事業對專業人才的需要,對于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肩負起了神圣的歷史使命,社會體育專業應運而生。由于社會體育專業發展時間較短,且仍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近年來內蒙古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情況來看,暴露出許多問題,而課程設置問題成為內蒙古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了解內蒙古各高校社會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尋找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構建出既適合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又適合市場需求的課程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尤為重要。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以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包頭師范學院、赤峰學院4所高等院校體育院系社會體育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作為研究對象。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內蒙古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1.內蒙古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內容
通過對4所學校的培養方案研究發現,4所高校開設的課程同時也具備各自的特點。但是課程設置內容差異不大,可能由于四個院校同屬內蒙古自治區,教學環境、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的認識等因素類似造成的。四所院校多開設傳統養生和運動康復課程,對于現階段社會緊缺的應用性課程開設較少或根本沒有開設,課程內容設置使人才知識結構狹窄,與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格差異不大,自身特色的專業課程不夠突出,使畢業生在就業中的競爭力受到局限。
2.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比例
4所高校的總學時和總學分都符合國家教育部的要求,整體上各學校課內學時設置基本合理,且有進一步減少課內學時的趨勢。這符合當前本科人才培養的趨勢,即進一步減少課內學時,增加學生的課余時間,以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
3.內蒙古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必修課與選修課比例分析
內蒙古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是圍繞教育部規定的“體育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三大主干學科,以“社會體育概論、社會體育管理學、健身概論、中華養生學、大眾健身娛樂體育項目的理論與方法”五門主要課程為基礎,分為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基礎課、任意選修課四大類來設置的。[2]由于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專業必修課的比例最高,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規定至少安排20周以上的時間,這一時間規定也是體育類專業最長的,這樣大的比例是符合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的。
4.內蒙古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理論課程與術科課程的比例分析
理論課程的總學時是2000學時,而實踐課程的總學時只有808學時,這說明內蒙古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是側重于理論教學,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與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相脫節。不利于學生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致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競爭能力較弱,社會認可度較低。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內蒙古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的人才類型相似,沒有充分利用本校有利的教學資源,在專業定位上體現出院校特色,形成專業方向互補局面,也沒有開辟出適應內蒙古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的社會體育專業方向,如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旅游等。
2.內蒙古各高校已經可以建立起各自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不科學,實踐性教學環節不夠重視。
3.各?;径紱]有建立起社會體育專業的實習基地。
4.內蒙古各高校社會體育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師資力量難以滿足該專業發展的需求。
(二)建議
1.內蒙古各高校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優化課程設置,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
2.內蒙古各校要在分析本校的學科優勢、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開發特色專業,對社會體育專業重新定位,對人才培養類型有所取舍。
3.政府、企業、事業、市場提供就業崗位,加大就業信息的宣傳。建立和完善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法規制度。
4.內蒙古各高校應加強體育產業師資隊伍建設,發揮引領作用,改善辦學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樹宏,李金龍.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J].北京:中國體育科技.2007,(3):136.
[2] 汪元榜.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現狀與改革發展對策研究[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7).
[3] 程杰,龔健.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J].南京: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17(5).
[4] 陸伯亨.社會體育專業的生存與發展[J].北京:體育文化導刊.2002,(3).
[5] 熊旭航.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南昌: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3).
[6] 廖哲勛,田慧生.課程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7] 陳永軍.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的調查分析[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