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4-000-01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深度訪談等方法,以周口師范學院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情況為研究對象,對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教育的開展進行調查分析,并針對其產生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高校 體育教學 德育教育
隨著體育產業經濟的全球化,我國的體育項目的發展也很迅速,體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甚至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展現于體育,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涵養,提高人的素質,規范人的行為,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為學生提供情感體驗的機會,為其優良的品德的形成在訓練的過程中得到強化,促進優秀品質的形成。豐富的情感體驗是青少年時期重要的財富,對其優秀個性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定義
德育教育從本質說就是對人進行道德教育,學校的德育教育是指學生在教師親自指導下,教師以自身實踐經驗為基礎,對學生進行道德觀念、處世準則、行為規范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等方面的教育,以此來提升學生的人生價值與社會理想。
二、在高校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意義
(一)通過體育項目實施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活動一般都是以團隊形式進行的,而且很多活動項目都是依靠團隊的合作來完成的。這樣在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德育教育就可以讓大學生明白只有團隊協作才能達到目標的重要性,在團隊合作中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太自私自利,只看到表面利益而迷失自我,只注重自我利益的得失,這樣才可以不斷的提高其團隊合作意識及集體榮譽感。
(二)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體育競爭的理念
高校體育運動是一種具有競爭性、對抗性的運動。在體育教學的活動中對抗性的訓練隨處可見,有的學生為達到自己預想的結果,會與其它同學產生一些本不該發生的矛盾, 為能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實施德育教育,讓學生們明白在體育訓練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參與,深刻認識到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髓和理念,從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
三、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德育教育之意志品質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實施意志品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指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有意識的開拓學生創新視野、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促進學生優良的個性品德的形成。如在體育訓練即將結束的時,增加些力量素質練習,不僅可以增強其體制,也可完善學生的品質。
(二)德育教育之道德行為教育
道德行為教育就是對學生的優秀品質進行提高和完善,在體育教學中學生通過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體育觀。而且可培養學生的誠實守信、尊師重道、尊老愛幼等優異的道德行為。如在體育競賽項目武術比賽當中見指導教師的第一件事就是行抱拳禮以示尊重。
四、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注意的問題
(一)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指樹立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面具有最大號召力的旗幟。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通過介紹一些令人矚目的事跡,從而激勵出學生頑強拼搏、奮勇向上的精神。用這些精彩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他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促進他們的個性品德的形成。比如1984年許海峰在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上獲男子60發慢射冠軍,成為該屆奧運會首枚金牌得主,同時也是中國奧運會歷史上的首位冠軍得主打破了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記錄。
(二)安排合作性強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變得極其重要,在協作性、對抗性強、競爭激烈的體育項目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進行思想教育和性格培養,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優良品德,便于學生以后的社會發展。根據這些體育項目的不同特點培養學生,培養出優秀的道德品質,提高自身素質,使學生養成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意識。比如在籃球比賽中,籃球場上進球多少以及得分高低講求的是戰術、團隊協作而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只有每個人都振作起來團結協作、共同付出才能取得勝利。
五、小結
總而言之,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德育教育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培養出新一代社會主義開拓者。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要注重體育教師德育能力工作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德育理論水平,增強在教學中實施德育方法與技巧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教學的德育功能。有效利用體育教學的優勢,充分地發揮體育學科的德育育人功能,最大努力的為學校培養人才做出貢獻,為國家培養棟梁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愷.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德育如何與教學相互滲透[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5):55-58.
[2] 張璐.高校體育教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路徑探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2(4):78-86.
[3] 付前勇.論高校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實施[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