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4-000-01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和數理統計法,在研究打分類項目評分方法的基礎上,研究分析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隊列隊形指揮能力的考核評價方式及評價表,該評價表包含“口令完成情況”、“教態”、“指揮位置”、“指揮者及隊列的位置”、“成套編排”4個一級指標以及13個二級指標,通過研究隊列隊形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促進課程教學的改革,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 體育教育 隊列隊形 評價內容 標準
教育評價具有甄別性、選拔性,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和學習質量,同時又可為教學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本文從隊列隊形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入手,以求以評價促進課程教學的改革,提高高校基本體操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隊列隊形課程考核評價指標的確定
在研究打分類項目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的基礎上,針對隊列隊形課程自身的特點,初步構建了體育教育專業隊列隊形指揮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五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構成(見表1),一級指標包括“口令完成情況”、“教態”、“指揮位置”、“指揮程序”、“場地利用情況”。為了確保該指標體系的全面性,本文對18名有10年以上教學經驗的體育教育專業教師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專家的意見篩選評價指標及確認各指標的重要性, 調查情況如下( 見表1)。
對于每一個評價指標,統計選擇“很重要”和“重要”兩個選項的比例之和,統計結果在70%以上的指標納入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之中,并對開放性選項中專家給的意見進行分析,從中提取評價指標。
從表1中數據的統計情況來看,在五個一級指標中“口令完成情況”、“教態”的重要程度為100%,“指揮位置”、“成套編排”的重要程度分別為88.9%和72.2%,專家的一致認可,“場地利用情況”的統計顯示只有44.4%的專家認可,重要程度低于70%不被納入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但是,這并非認為“場地利用情況”的二級指標不重要,部分專家認為:由于“場地利用情況”和“指揮位置”兩個指標評價的均是指揮者、隊列及場地之間的關系,所以可將此兩者合并,命名為“指揮者及隊列的位置”。在17個二級指標中,“口令節奏”和“步伐口令節奏”描述的均是口令的速度,所以應將“步伐口令節奏”這一指標去掉;“站位”和“變換指揮位置”所要表達的內容一樣,可以合并為“指揮者的站位”;同理,“集合位置”和“隊形變換的位置”應合并為“隊列的位置”。最終,通過數據分析篩選并結合專家的意見,對考核評價指標進行重新修訂,獲得4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分別是口令完成情況(對應二級指標為:口令表述準確、下達口令時機、口令節奏、音量、口令銜接性)、教態(對應二級指標為:站姿、行態、面部表情)、指揮者及隊列的位置(對應二級指標為:站位、隊列的位置、出界情況)、成套編排(對應二級指標為:內容完整、銜接合理)。
二、各指標的內涵闡述
(一)口令完成情況
口令是體育教師有效指揮學生活動的一種教學手段[ ]。在體育課中,所有組織隊形都是通過口令指揮來實現的,口令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課堂組織是否能夠井然有序。下達口令要做到準確、及時、聲音洪亮、節奏適中。所以,根據口令指揮的特點及專家意見調查,評價口令完成情況的指標為“口令表述正確”、“口令下達時機”、“口令節奏”、“音量”、“口令銜接性”。
(二)教態
教態,是教師姿態儀表、舉止風度、形體精神等在教學過程中的展示[ ],具體包括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系統。體育教學是身體的教育,所以教師的教態更能對學生產生直觀、細致、有形的影響。根據體育教師職業特點,分析總結了3個二級指標:站姿、行態及面部表情。體育課堂中要求指揮者以立正挺拔姿勢指揮,變換位置時跑步到達預定位置,指揮時應表情莊重自然,不能出現多余的動作及復雜的表情。
(三)指揮者及隊列的位置
指揮位置是指隊列指揮者在進行指揮時應站位恰當,便于指揮和觀察全局,必要時可移動站位。隊列的位置是指隊列相對周圍環境的位置,比如集合應避陽光、風沙,盡量避免外界干擾或者干擾到別人,注意安全等,隊伍行進時要求變換隊形在場地的中央,便于裁判和觀眾觀察,整個指揮過程應充分利用場地但又不能超出場地界限,
(四)成套動作的編排
本文根據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 ],總結出隊列隊形練習口令中常見的口令分為原地口令、行進間口令。考試時,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按照自己編排的程序指揮,做到隊伍行進自然順暢,漏掉口令或者隊形變化混亂將會有一定的失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