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4-000-01
摘 要 糾正學生錯誤的技術動作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學生正確掌握動作技術、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起到關鍵性作用。面對當前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存在糾錯過程的缺失、糾錯失當和低效等現象,強化有效“糾錯”非常有必要。
關鍵詞 體育教師 體育教學 糾正錯誤 原則
如何引領體育教師掌握正確的糾錯方法;推進學生學習進程;準確掌握動作技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旨在引導體育教師正確掌握糾錯的原則。
一、首先分析體育課堂教學中錯誤動作產生的原因
(一)教師層面:教師不清楚動作技術規格和動作技能的形成規律、動作技術概念的講解、示范不清楚、自身對動作技術掌握不到位,教材理解有偏差、對學生學情估摸不準確、教法不當、語言講解表述有問題。教師的言行、課堂組織、教學條件不當,學生曾經受傷或見同伴受傷等,引起的心理緊張或膽怯,導致在練習中產生錯誤動作。作為教師在第一時間內能否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發錯、析錯和解錯服務就成為課堂聚焦點。
(二)學生層面:客觀條件影響,如教師在講解動作技術時,外面噪音較大,學生沒有聽清,以至于對動作技術細節和環節沒有建立正確的認知,或單純的、片面的理解動作技術,使得練習時造成動作順序和方向不對、動作順序顛倒、身體重心所處的位置及移動的路線不對等錯誤。主觀因素影響,如自身身體素質差,雖然清楚動作技術概念,知道該怎么做,做到何種程度,但練習時身不由己。
二、體育教師在糾錯過程中應把握原則
(一)區別對待原則
首先教師應明確錯誤是面還是點的問題,當大多數同學都出現相同錯誤時,教師應立即面向全體,重新強調動作要領,給學生正確的動作概念。若是個別學生出錯,應單獨糾錯。如在教學生廣播操時,大多數學生出現動作不規范現象,教師就應會面向全體,進一步強調正確的動作軌跡、身體姿態等,讓學生一拍一拍地做出來,或進行動作姿態展示、定格等方式來糾錯。
(二)合理變換糾錯主體原則
教師在課堂上可靈活變換糾錯主體,單獨或交替使用自我糾正、同學糾正和教師糾正等糾錯方式。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自我發現并糾正錯誤。如果給予充足的時間與鼓勵,學生可以自行糾正50%-90%的錯誤。當學生不能自我糾錯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相互糾錯。同學相互糾錯的形式有小組糾錯、全班糾錯和糾錯比賽等。同學相互糾錯可以使學生獲得思考、聆聽的時間以及與同學交流的機會,同時也能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
(三)合理把握糾錯時機原則
教師要把握好糾錯時機,即什么時候要即時糾錯,什么時候應延緩糾錯。任何技術動作的形成都要經過泛化過程、分化過程、鞏固過程最后達到自動化程度。這是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形成的四個階段,在泛化階段盡量強調正確的動作要領,使學生建立正確技術動作的表象和概念,排除不必要的多余動作,糾正錯誤動作,在不斷反復練習中粗略地掌握技術動作。教師應抓住技術動作的主要環節和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教學,不要過多強調動作細節,應運用正確的示范動作和簡練的講解語言來促進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示范動作要做到重點突出,慢動作和快動作,分解動作和完整動作結合運用。
(四)因人而異的原則
教師就是要把個別指導與集體糾錯相結合的原則,就事論事的原則,堅持正面指導原則,及時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啟發誘導性原則,運用正遷移的原則,堅持最近發展區的原則,尊重差異的原則,適當設置目標的原則。例如,在“原地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的教學中,最后用力這個技術環節的教學,學生有如下易犯錯誤:超越器械的工作距離不夠;出手速度不夠,出手時機過遲,出手角度不對,用力順序不對,沒有蹬地動作,沒有腰部的鞭打動作等等,這些錯誤可能會集中在一個人的某一次投擲動作中,也可能會分散在一個人的不同投擲動作中,也有可能是分散在不同的人身上。面對這些情況,如果是同一個錯誤動作出現在較多人的動作中,那就適宜采用集體糾錯的原則,如果是個別動作出現在個別人身上,那就盡可能地采用個別指導的原則。
(五)直觀性原則
教師解決的辦法是首先指出問題,然后針對問題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通過觀察正確的示范動作或者是觀察掛圖,或者是通過文本表述,理解動作要領,然后不斷在活動中進一步嘗試和改進,直到完成動作的泛化階段,而逐漸到分化階段,在此過程匯總,可能還會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正確動作出現的頻率會越來越高,不斷練習,最終達到動作的自動化熟練階段。這個過程可能還會出現錯誤動作的反復,但是隨著聯系次數的不斷增多,正確動作會越來越趨向于穩定,并最終達到自動化階段的動力定型。
(六)循序漸進原則
體育教師在教學后滾翻時,如在練習中,學生對團身滾動理解不到位,拼著命地向后滾動,忽視了團身、低頭等要領,即使把使出吃奶的勁向后快速倒,也無濟于事。這時,就需要教師先幫助學生建議正確的動作表象,給予正確而耐心的講解,讓學生理解團身像皮球,有利于滾動,可以先練習墊上滾動,也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糾錯的效果才會事半功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安排適合該年齡段孩子學習的內容和項目。如跑的內容,低年級安排趣味跑及30米短跑,中高年級安排障礙跑(用橡皮筋代替欄架,降低高度)。而且要做到由易到難,逐步加大練習難度。
總之,糾錯就像雕刻一件藝術品,從粗線條的勾勒,到細枝末節的細膩處理,都需要老師的思考。學習動作最開始就從動作的整體著手,兼顧動作的細節,最后主要強化動作的細節。教師糾錯必須十分謹慎,而且要講究策略,因為處理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