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份,劉女士在中國農業銀行購買了生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一款保險產品。當時向劉女士代銷保險產品的人稱,劉女士連續5年每年交納2萬元后,能取走10萬的本金和分紅。2016年9月17日,劉女士想取回已交納的10萬元本金,但生命人壽保險方面告知劉女士,該行為屬于退保,只可取出9.8萬元。劉女士提供的合同顯示,保險產品合同期長達104年,2115年6月7日為合同期滿日。劉女士說,“這太荒唐了,入保時我38歲,怎么可能再活104年,我兒子都受益不了,得等到孫子了。”
保險企業通過產品研發創新,推出了這款期限長達104年的新型理財產品,反映了保險機構拓展市場的主觀能動性。但是,由于該產品在銷售時,代銷人員與客戶溝通不暢,致使客戶遭受了不應有的投資損失。實際上,不僅保險行業,銀行業、證券業和金融衍生品行業也經常發生類似的情況,即客戶購買理財產品后,才恍然發現無法接受合同條款,不得不通過違約方式,賤價轉讓甚至放棄債權,最終受損較為嚴重。
雖然投資者通過仔細研究合同條款,基本可以實現規避誤購金融產品的不良后果。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投資者由于金融知識不夠系統和完善,往往難以發現合同中存在的問題。他們更傾向于現場咨詢,如果咨詢不夠充分,再加上金融產品促銷人員風險揭示力度不夠,或者采用誘導式推銷,就很容易給投資者造成一定的損失。
眾所周知,金融產品的形態往往表現為一系列合約,“一字入合約,九牛拔不出”,投資者只要完成認購流程,就得嚴格履行合約,它不像一般的產品,具有現實使用價值,能夠隨手轉讓或平價變賣,具有較高的風險。因此,對理財者而言,事前防范誤購現象,顯得至關重要。那么,投資者應該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消滅類似的誤購現象呢?筆者認為,不妨充分借助以下“三板斧”:
第一板斧,投資者應當先充分確認一下金融產品發售機構的性質,并充分了解其以往的口碑。由于金融產品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果購買的數額較大,最好選擇直接與產品發售機構對接,通過對產品銷售機構資質的有效篩選,能夠從源頭切斷產品潛在的機構風險,比如跑路、倒閉或者詐騙等潛在風險。
第二板斧,投資者在咨詢金融產品的具體情況時,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必須特別重視,包括產品的期限性、收益性、流動性和風險性,最好在口頭咨詢的同時,逐一核對合同的具體條款,并充分結合自身的資金需求及使用情況,綜合考慮是否購買,進而才能有效地避免誤購投資期限長達107年的金融產品,同時避免無法通過轉讓債權的方式及時足額收回本息的尷尬處境。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投資者應當主動要求產品銷售人員提示風險點,以便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
第三板斧,投資者對不熟悉的金融領域,比如保險或新型衍生品領域,最好采取審慎投資的態度,千萬不要被金融產品表面的高收益所迷惑。投資者在理財過程中,必須深刻記住“收益越高,風險越大”的鐵律,才能不至于后悔莫及。
當然,投資者如果平時主動學習金融理財知識,熟練掌握金融運作原理機制,或者通過利益中立的第三方咨詢機構及人員幫助發現潛在的風險點,無疑能夠最大限度地防范誤購到不適合自身需求的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