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小企業的發展一直飽受融資難等問題的困擾和制約,隨著不同種類的融資租賃公司的出現,作為一種新興的融資途徑正在為各類中小企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實踐證明,融資租賃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融資方式。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在融資租賃的實務中,有交易結構具有前期項目選擇謹慎、交易流程復雜、融資租賃的期限較長、承租人在租賃期間占有租賃物等特征。因此,在融資租賃交易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操作都會面臨各種商業風險和法律風險。
一、什么是融資租賃?
融資租賃又稱設備租賃,是指實質上轉移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風險和報酬的租賃。資產的所有權最終可以轉移,也可以不轉移。通俗的說,企業急需資金購買設備,但因為無合適抵押,無法從銀行貸款或其他渠道融資,此時租賃公司出手相助,出錢將設備購買后租給企業,該設備相當于一種抵押,企業分期將租金付給租賃公司,數年后,租賃公司將設備折價賣給企業的一種行為。
二、常見法律風險控制及防范
(一)承租人違約或破產時租賃物不能取回的法律風險及防范
1、法律風險
在融資租賃實踐中,出租人如要實現取回租賃權,除與承租人協商外,一般要通過保全、起訴、審理、執行等一整套法律程序才能得以實現,而這往往需經過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加上合同已經履行的時間,等取回租賃權實現時,融資租賃的租期就已經屆滿了。另外,在承租人破產時,雖然法律規定租賃物不屬于破產財產,但在實踐中由于出租人疏于對租賃物的管理,往往不能及時取回租賃物。
2、風險防范
在合同簽訂后,出租人要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對租賃物進行專門管理,這種管理并不是影響承租人的正常使用,而是對承租人合理使用租賃物的監督,同時防范承租人對租賃物可能的處分行為,以便出租人在承租人公司中出現異常時能及時應對。
(二)合同約定不明的法律風險及防范
1、法律風險
融資租賃合同一般是由出租方事先制定并提供給承租方的格式合同,但出租方對一些業務術語和容易引發爭議的問題未作清晰明確的約定。例如:(1)合同約定承租方須在合同簽訂時向出租方支付首付款、保證金等,但對該款項的性質、用途并未作出明確界定;(2)合同中約定的出租方對租賃物殘值使用何種評估方法和估算方式無明確約定,造成事后出租方與承租方往往在該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和爭議;(3)合同通常會約定出租方將出賣方的索賠權讓渡于承租方,其僅僅負協助索賠義務,但合同中對出租方如何履行協助索賠義務并無明確約定。
2、風險防范
(1)出租方對融資租賃交易的認識程度、專業素質一般強于承租方。出租方作為格式合同提供方,在簽訂合同前應根據已有案件反映出的問題不斷增補和完善合同條款,并重視對合同條款的解釋、說明。對于首付款、保證金的性質及用途、租賃物質量問題與支付租金的關系、索賠權利的行使、違約責任的承擔、租賃物殘值評估方式等影響雙方乃至三方當事人重要權利義務的條款要明確界定,確保各方當事人出現爭議時有據可依。
(2)出租方應嚴格審查承租方對轉讓標的物具有處分權的權利憑證,現場需查驗標的物的真實性并登記在冊,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融資租賃物變更登記手續。對標的物價值的評估應當真實客觀,避免轉讓價格與標的物價值嚴重偏離的情況發生。
(3)出租方應增強服務客戶的意識,主動延伸融資租賃服務環節,為承租方提供安全和便利并重的租金支付途徑,取消租金支付的非必要中間流轉環節,防止發生第三方截流租金等放大融資風險的情況。
(三)第三人善意取得租賃物的法律風險及防范
1、法律風險
在融資租賃合同中,雙方通常會約定,在合同履行期間承租人不得擅自處分租賃物,但因租賃物在承租期間由承租人實際控制并使用,出租人很難做到完全約束承租人對租賃物的處分。同時,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將物權行為和合同行為加以區分,當承租人將租賃物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時,法律更多的是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當租賃物脫離了承租人,就違反了出租人訂立的合同時的目的,其主要從租金中獲得的投資收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出租人要面臨承租人私自處分租賃物的法律風險。
2、風險防范
第三人善意取得租賃物的風險,一般應通過確定出租人所有權的對抗效力來抵抗該風險。根據租賃物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對于工程機械等移動的租賃物可采取GPS定位監管,而對于固定的機器設備則可采取遠程攝像監控的方法,同時在租賃物上做好明顯的所有權標識來防止承租人擅自處分租賃物。
綜上所述,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融資租賃這一融資形式已得到了金融市場的認可,隨著資本動作和實體產業的緊密結合,融資租賃在未來有著極為廣闊的動作空間。因此,只有在全面了解融資租賃交易結構所面臨的法律風險的同時,通過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提前予以規避,將融資租賃交易結構中參與人各方的利益維護好,經營風險降到最低,才能切實有效的維護融資租賃業務的長足穩定發展。
(作者系上海恒建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