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已成為解決醫療糾紛的主渠道之一,各地都建立了符合地方特色的第三方調解模式。本文通過對國內典型模式的梳理,提出優化我國第三方調解機制的建議,以便更有效地解決醫療糾紛,緩解醫患矛盾。
關鍵詞: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典型模式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14
1.第三方調解的制度優勢
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是指由中立的第三方機構介入醫患之間的糾紛,依據糾紛事實和社會規范,運用民間調解機制進行勸解,促成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化解醫患矛盾的一種糾紛解決方式。相比傳統的糾紛解決方式,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優勢明顯:①符合中國社會傳統的“以和為貴”“息訟”文化;②第三方調解機構與衛生行政機關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可保持自己的獨立性;③程序靈活,結案時限短。
2.我國第三方調解的實踐
(1)上海模式。2006年4月,上海市普陀區成立了我國第一家專門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調委會”)。糾紛發生后,醫患雙方可向調委會提出申請,調委會立案后,由醫學專家和律師進行醫學技術評估和提供法律服務,然后再由人民調解員進行調解。上海模式的特點:①調解隊伍相對專業。②政府對調委會沒有明確的財政支持,機構經費短缺,運行困難,并且醫調委不能解決賠償問題。
(2)北京模式。2005年,成立了北京市衛生法學會醫療糾紛調解中心。調解中心有一個由醫學法學專家組成的專(兼)職專家團隊,在接到醫療糾紛調解的申請后,該中心經過調查取證確認屬于醫療責任保險范疇,予以受理并進行調解。
(3)天津模式。2006年,天津仲裁委員會醫療糾紛調解中心成立,該調解機構隸屬天津仲裁委,由調解委員會聘請在職、退休的醫學、法學專家擔任調解員。不足之處:①調解要收費;②一裁終局;③專業性差。
(4)南京模式。2003年南京民康健康管理咨詢服務有限公司作為調解營利性中介機構正式運行。公司聘請退休醫學專家向患者一方提供有償咨詢,經代理人授權以代理人身份解決糾紛。南京模式最大的特點是采用營利性的公司作為第三方進行醫療糾紛調解,但“先付費、后服務”的方式讓患者難以接受,同時醫療機構對其權威性、專業性存在諸多質疑。
(5)寧波模式。2008年,寧波市醫療糾紛理賠處理中心和寧波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為第三方調解機構正式成立。醫療糾紛案件實行分類處理:糾紛標的1萬元以下的,醫院可以自行與患者達成協議,協商不成,再由醫調委處理。標的1萬元以上的,由理賠中心與患者達成協議,協商不成,再由醫調委介入調解。
3.我國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的優化建議
(1)完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的法律法規。我國關于如何解決醫療糾紛的法律不成體系,因此需要統一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制度的法律??梢越梃b國外的先進模式和我國各地經長期實踐總結出的經驗,頒布框架性法律,由各地立法機關因地制宜制定與當地經濟、衛生發展相適應的地方性法規。
(2)建立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資金支持系統。第一,各地政府出臺法規,由財政部門統一籌備經費,確保專款專用,落到實處。第二,全面推廣醫療責任險。強制各級公立醫院參加醫療責任險,非公立醫院參照執行。
(3)加強與訴訟制度的銜接。在解決醫療糾紛的機制中,將第三方調解作為民事訴訟的前置程序 ,即醫療糾紛在訴訟之前必須經過調解,調解不成的再行起訴。
(4)構建調解人員培養制度。醫療糾紛的復雜性和專業性要求調解人員具有專業的醫學、法律背景。一是要聘請在職或退休的專家組成專家庫,保證調解隊伍的穩定性;二是要保證調解員的公信力,確立回避制度等,調解員的選擇要進行透明操作。三是專門培養調解復合型人才。
(5)強化監督機制。在推行第三方調解機制過程中,還需要建立社會監督機制。有效的監督機制才能使第三方機制始終保持中立性、權威性,得到醫患雙方的信賴。然而目前只有“寧波模式”中提到“全社會參與”,但并未進入實際操作層面。因此,強化監督機制也將成為下一步優化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的關注重點。
參考文獻:
[1]艾爾肯.論我國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制度[J].西部法學評論, 2015,(1).
[2]李曉彤,劉光華.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的法律優化策略[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