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同于文科課程,數學主要教授以概念和定理為核心的公式群,以及運算、分析、檢驗、推理等過程的方式方法,在學習中培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細致準確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在新教改理念的號召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理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這一理念的重中之重。互動教學模式旨在為學生搭建發揮創造力的平臺,優化師生間的關系,實現教學相長,寓教于樂。
關鍵詞:小學教學;互動模式;創新;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14
一、摒棄“填鴨式”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步驟
傳統的教學理論中,教師作為權威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說教,難以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而“互動式”教學的精髓在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鞏固,從預習、課堂講解、復習到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和歸納總結,都需要學生全程參與,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自由思考、自由發揮。
比如,我在教學探索過程中要求每一個學生在預習階段都提出具體的問題,這些問題將在理論講解后,由下一位同學解答,依次類推。教學過程由“教師出題,學生解答”的模式轉變成了“學生出題,學生解答”的模式。同時,我要求每個同學在一階段的學習后都進行方法總結,然后組織班級討論,將學習中一些高效的、程序化的過程固定下來,將一些不良習慣和方法摒棄掉。
二、發起分組討論,促進學生間的互動
“互動式”教學模式建立在“以人為本”理念和人的“社會屬性”的基礎上,通過互動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高互動質量。學生隨機分成了若干組,通過討論共同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疑問,交流分享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然后將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反饋給教師,由教師給出有針對性的意見。
學生的發言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學生的自我存在感在回答問答過程中得以體現,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其學習數學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同時,分組討論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即時思維能力。
比如,我在課堂教學中會將一堂課的內容分成幾個版塊,由幾個小組進行討論。理論講解完成后,我要求每組推選一個發言人,復述每個版塊的內容,再將小組討論中遇到的困惑提出來。我發現這個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活學活用。
三、結合生活,促進數學的實際應用
理論來源于實踐,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和困惑是理論發展的原動力。不同于語文、生物、歷史這樣有具體內容的學科,數學內容是抽象的,小學生生活閱歷不足,沒有工作經歷,很難認識到學習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
“互動模式”的另一個方面便是要求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加強理論和實踐的互動、抽象和具體的互動、生活和科學的互動。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分析具體問題和實例,并結合數學理論知識理解現實世界中具體的數量關系,使抽象的數量關系變具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訓練自己的發散式思維和理論運用知識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比如,買早點的時候就可以思考:1個肉餅2元,1杯豆漿1元,那么我拿10元錢買個肉餅和杯豆漿,還差多少錢?我和爸爸去吃肯德基,漢堡包10元1個,可樂6元杯,爸爸帶了30元,那么我們一共可以有幾種購買方式?每種購買方式可以買幾個漢堡包、幾杯可樂?
長期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和運算能力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實際應用本身具有考查的性質,學生通過應用知識一方面鞏固了已學的內容,另一方面可以找出自身的不足。同時,學生向教師提出質疑的時候,這種檢驗的結果還會以問題的形式反饋給老師,幫助老師改進教學重點。
綜上所述,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其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和推廣互動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侯紅梅.淺談互動模式下的生本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156.
[2]于新梅.小學語文教師課堂互動模式應用研究[J].新課程(上旬),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