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分課堂”是由普林斯頓心理學博士、復旦心理學科帶頭人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該模式將教學過程分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三個過程。雖然“對分課堂”是針對大學課堂的主要問題提出的,但這種教學模式結合了傳統講授式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優點,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利。筆者希望能將這種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地理課堂,并討論了其可行性。
關鍵詞:對分課堂;可行性;高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13
1.高中地理采用“對分課堂”模式的可行性
(1)高中地理課堂存在和高校課堂相似的問題。“對分課堂”是針對高校課堂學生玩手機、上課不認真聽講等諸多問題提出的。以上這些問題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同樣存在。“對分課堂”對高中地理課堂同樣具有適用性。“對分課堂”改變了傳統課堂過分要求教師提高講授技能水平的方式,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但并不窮盡,留給學生探索的空間,引發學生自主學習。
(2)新課改促進了高中地理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2001年至今,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已經推進將近十六年,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摒棄。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改強調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幫助者,教師在教學中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從教師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是課程資源的建設者、開發者。這種新型的教學理念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敢于嘗試新的教學模式,為“對分課堂”的實施提供了合適的環境。
(3)高中地理教材內容提供了豐富的討論材料。高中地理采用“對分課堂”模式的關鍵在于對討論材料、范圍的選取。高中地理有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中圖版四個版本,四種版本的教材內容選擇遵循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的原則,注意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純理論要求降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彈性設計。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創新之處是在每個單元后設立一個“問題探究”板塊,圍繞相應章節的重點內容或核心思想,選擇學生感興趣,有一定思維價值和一定操作性的內容作為研究主題。
2.高中地理“對分課堂”實踐設計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為例,全書共包含四章內容、13節,每節45分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分四節講解,第一節“地球在宇宙中”,由老師講授第一節內容,要求學生課后繼續學習本節內容并思考課后案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下節課前以作業的形式提交。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前半節由學生四人一組展開討論,復習課本內容,交流學習體會并討論上節課留下的作業,由小組代表總結觀點并發言。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點評展示優秀作業。后半節教師講授第二節內容“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要求學生課后自主歸納總結本節內容并完成課后案例“太陽活動與旱澇的關系”,下節課前以作業形式提交。以后各節課的模式都與第二節類似,上半節學生討論上節課的內容及留下的作業,下半節教師講授下一節內容。
3.結論
“對分課堂”提倡將課堂對半分開,講授與討論各占一半,但在具體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可酌情調整其比例,但應把握“對分課堂”的主旨,將講授和討論在時間上分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對知識進行內化吸收,使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發現者,最終轉變為知識的交流者;使教師從有限的教授者轉變為評價者,最終轉變為組織引導者。
相應的考核方式也必須做出調整。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作業成績在期中、期末成績中所占的比例可適當調整,試卷的考核內容也應增加開放性問題,以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要充分利用成長記錄袋、評價量表等,對高中學生實施過程性評價,讓評價變得更科學合理,使低要求者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即可達到考核標準,高要求者有更大的空間展示優異才能。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并不等同于模式化教學和課堂教學流程的僵化。而是更合理地分配課堂教學,在具體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應將“對分課堂”與其他教學模式有效結合,將它們靈活運用到課堂數學中。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 壇,2014,(5):5-10.
[2]紀德奎.新課改十年:爭鳴與反思——兼論新課改如何穿新鞋走出老路[J].課程·教材·教法, 2011,(3):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