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0年起,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的教育形式開始被某些高校采用。經過10多年的推廣與應用,該模式的優勢和缺陷都在逐步顯露。本文將從學生管理工作的角度,闡述各種大類招生模式為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結合相關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解讀這些措施的作用、意義及可行性。
關鍵詞:大類招生;學生管理;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11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今全國100多所“211”院校中,已有超過50所高校在全校范圍或者某些院系范圍實行了“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已漸成趨勢。
各個高校在享受大類招生產生的積極影響的同時,該模式的負面影響也隨之產生。如何在減少該模式的負面影響的前提下,對其加以合理應用,也就成了很多高校關心的問題。
一、“大類招生”中常見的學生管理模式及其優缺點
1.傳統班級管理制度
這種制度是在新生入學時就組成固定的班級,這種班級設置不會隨著之后專業的細分而改變。也就是說,在通識教育結束之后可能會形成一種專業與班級兩套設置的狀況。在這樣的制度下,學生更容易產生比較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對輔導員的信任會促使學生工作更好地開展。然而,因為學生選擇了不同的專業,上課的時間、地點都會有所不同,學生管理工作也會因此受到一定的阻礙。同宿舍的學生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會因為專業不同而無法得到及時的解決。
2.專業班級管理制度
這種制度是指在學生具體分了專業之后,取消其原有的班級設置,再將相同專業的學生重新分配到相應的新班級中。這樣大部分同專業的學生上課時間較為一致,輔導員對學生的管理會更為有效。但學生在原班級中都已形成了有慣性的社交圈,這會使他們比較難融入新的班集體,集體的歸屬感和榮譽感相對較弱。同時由于輔導員是在新班級成立時指定的,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自然沒有新生時期的輔導員那么深厚,很難與學生交心,所以管理工作會有一定的難度。
3.導師管理制度
這種制度在國外高校應用較多,它的意思是放棄傳統的班級設置理念,由專業導師指導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為了保證在導師在有限的精力下,關注到每個學生,每位導師所帶的學生一般控制在4~6人。由于這種制度對導師要求比較高,導師不僅需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對學生培養工作有極大的熱情。而在現階段國內高校優秀教師科研、管理工作較多,考核壓力較重的情況下,很難真正實行這種制度。
4.輔導員制與學長制
這是一種將輔導員的思想輔導與學長學姐的學業生活輔導相結合的管理制度。通常由高校輔導員負責全局把控,高年級的學生以平等的心態和利用自己在專業學習中產生的切身體會和親身經歷對新生進行指導。在高年級學生的輔助下,實現輔導員與學生的密切交流。但由于高年級學生畢竟缺乏專業的學生管理知識,且他們也需要完成自己的學業,讓他們做到全天候對學弟學妹進行幫助和指導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這也對輔導員與低年級學生密切交流造成了阻礙。
三、針對所產生的弊端的探索
對于“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所產生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1.健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體制
(1)分年級建立“新生輔導員+專業輔導員”模式。選拔出在新生入校輔導方面最有經驗的輔導員做新生輔導員,由新生輔導員負責大學生通識階段的日常生活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如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可選擇兩名新生輔導員,一人負責信息類學生的管理,另一人負責計算機類學生的管理,將兩人固定,作為每年新生的輔導員。從大二開始,由專業輔導員與新生輔導員進行對接,按照固定的模式快速完成學生的接手工作,從而有利于專業輔導員盡快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學生工作的開展。
(2)對新生實行“新生輔導員助理”制度。就剛剛入校的新生而言,師兄師姐的影響不容小覷。筆者根據多年以來的相關經驗發現,建立“新生輔導員+新生輔導員助理”的制度,是對輔導員工作的有力補充與支持。新生輔導員助理是從高年級學生中層層選拔出的優秀學生,通常品學兼優,社會實踐工作能力強;他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引導新生的學習生活,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實踐證明,這種制度在新生培養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生和輔導員之間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
(3)建立“本科生導師輔助責任制”。在通識教育階段,輔導員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事務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老師對本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情況最為了解,他們掌握了大量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對學生的專業教育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他們可以配合輔導員老師負責學生專業方面的疑難解惑。通過專業內部的交流會、帶動學生參與科創活動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專業老師可以在通識教育階段,組織專業報告會、學術講座等活動,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對學生的專業選擇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理性的二次專業選擇觀念。
2.改進原有學生管理方式
(1) 建立詳細的學生網上信息檔案。新生輔導員需要整理一套完整的 通識教育階段學生成長檔案,其中應包括學生的個人家庭情況,在校期間發生的重要事件(如參加活動經歷、課堂參與活躍程度、任課老師的評價、與宿舍同學關系、受到的獎勵與處分等),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身體健康情況、學習成績等。所有信息的填寫,都應以描述和記錄為主,這樣可以真實地反饋新生在大學期間的成長歷程;在新生輔導員和專業輔導員進行工作對接時,便于專業輔導員更迅速有效地掌握信息。
(2) 設立網絡班級,實現有凝聚力的虛擬集體。運用網絡技術構建班級平臺,建立發帖、實時通信、發布通知、文件上傳、班級相冊等各種日常管理功能。班級成員可以在虛擬社區討論問題,組織活動,非常直觀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在線交流。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在網絡交往中結交更多同學,對所屬班級產生認同感。行政班級解散后,原先班級數據可以保留。將該平臺發展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橋梁和情感的紐帶。
(3)設置“大類縱向黨支部”的形式。在“大類招生”體制下,黨支部和團委的設置相對而言比較穩定。通過建立大類縱向黨支部,利用黨支部在思想方面“傳、幫、帶”的積極作用,加強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種形式彌補了大類招生常規體制下班級管理的斷層,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保持長效性,且變成一種常態。
三、總結
本文通過分析高校施行“大類招生、分類管理”的學生培養模式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了針對挑戰可以采取的相應措施,對大學學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因為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培養方式都有細微差異,這些應對措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大學的學生管理工作涉及范圍廣,難度大,還需要我們在日后工作中不斷探索、實踐。
參考文獻:
[1]陳 城,田蘇宏.大類招生背景下大學班級管理模式探討[J].教育時空,2009,(12):144-145.
[2]陳 芳,張 婷.高校大類招生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影響[J].創作經濟與科技, 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