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法”是操作性和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經濟法學的基礎扎實與否,對后續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但現階段高職教育的經濟法教學的問題很多,教學內容專業性不強,教學方法滯后,教學評價體系不實用,已不適應工商管理專業對人才的需求,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期待我們加以改進。
關鍵詞:傳統教學;教學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C 收稿日期:2015-12-11
一、“經濟法”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教材不實用
目前高職院校有關經濟法的教材五花八門,各種教材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教材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使得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學任務不明確,有的甚至脫離了高職學生的學習實際。
2.課堂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手段陳舊
目前仍有老師用黑板加粉筆的方式來講述經濟法課程,偶爾講述一些案例,將本應生動和形象的講解變成了呆板的描述。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永遠都是被動地接受枯燥乏味的知識。有的教師雖然在應用案例進行教學,由于案例分析內容少、學生參與度不夠,教學效果不理想。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思索的機會,讓學生自己運用課程所學理論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變成了老師的獨臺戲,學生只是簡單的觀眾,根本沒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更無機會參與辯論。這樣枯燥乏味的教學,必然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最終會因教學乏味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3.師資隊伍組成和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經濟法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后再到學校,從書本到書本,缺乏本專業的實際工作經驗。教經濟法的教師沒有律師辯護的工作經驗,大多數教師沒有專業技能證書,教經濟法的,自己也對經濟法應用不甚了解,在業務素質和應用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這些都影響著經濟法課程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
4.課程考核不合理
傳統經濟法考核主要以期末試卷考查為主,平時成績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80%。考試題型多為單選、多選、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在分值設置上,以死記硬背為主,如選擇題解釋、簡答題就占70分左右。這種考核方式極不合理,由于以背為主,題型設置死板、機械,毫無實用性,學生往往只需要考前背背就可以順利過關,而那些需要對知識點加以靈活運用的題型如案例分析題,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分值卻設置太少,這種考核模式難以考查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能力。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1.合理選用教材
在選擇經濟法教材時需要注意以下因素:一是教材的時效性,要求教師選用與時俱進的教材,選用能及時反映本專業經濟法有關國內外立法研究和教研趨勢的新法律條文和新研究成果;二是教材的適用性,要求教師選用結合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理論深度適中,既有適量的理論知識,又有相應的案例分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的教材,三是如果難以找到合適的經濟法教材,高校也可以組織專業教師研發適合本校學生實情的校本教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經濟法教學質量,專業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改變中規中矩的傳統教學模式。在經濟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案例視頻來解決這一難題。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專業教師實踐水平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實踐應用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組織、指導學生學習。經濟法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實踐性極強。這就要求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系統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扎實、熟練的實際應用能力。那么,如何獲得實際能力呢?筆者認為,經濟法專業教師要經常接觸案子,或是開展專業進修。
3.打破傳統考核方式
經濟法課程考查的目的不光是要檢查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更重要的則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為充分考查學生的學習實情,我們在考核方式上不能一味只看成績,而應將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綜合展示性評價融為一體,以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孟繁超.經濟法教學實踐性模式探討[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94-97.
[2]梁 宣.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中案例選擇問題探析[J].法制與經濟旬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