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驗材料的選擇與準備與孩子學習的效果是緊緊相連的,為了讓科學課堂更加精彩,我們必須選擇更合適、更恰當的實驗探究材料,讓它為我們的科學課堂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而服務。本文分析了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選材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材料;選擇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18
一、選擇科學的典型性材料
在“巖石會改變模樣嗎?”這一課中讓學生經歷尋找巖石變化的探究過程,并在活動中了解冷熱、風雨等對巖石變化的作用(巖石的風化過程)。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采用的是開門見山式的導入,出示泰山和太行山的圖片,對比新老巖石的外觀,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巖石會發生的變化,并產生想對巖石所發生的變化進行深入探究的興趣。選擇典型性的材料更能引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提高實驗探究的效率,達到預期效果。而且通過形象的實驗演示,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選擇適合教學需求的材料
我曾看過2009年浙江省評優課的視頻,有一堂課是“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顧恩甲等三位老師分別上這堂課。在這次比賽中三位上課老師都采用了讓學生先逐步了解“機械擺鐘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這一概念,然后逐步引導觀察擺鐘的內部結構。而對“制作一分鐘計時器”的過程則采取了讓“組裝一分鐘計時器”替代的方式。當時我認為既然題目是“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從最基本的畫齒輪、做齒輪做起,讓學生動手“制作”這個一分鐘計時器,而且不是去“組裝一分鐘計時器”。
觀后反思本課的目標是什么,是要求學生僅僅會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嗎?顯然不是,在這節課中要完成“科學概念:機械擺鐘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過程與方法:觀察擺鐘內部構造;制作一個計時一分鐘的簡易擺鐘。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體會到探究擺鐘計時的樂趣;感受到科學與技術結合帶給人類的進步。
材料改進后的高成功率使得孩子對于科學探究興趣更加的濃厚,課后問了幾個學生,他們回答:“太有趣了,回到家里再去看看我們家的擺鐘。”因此,在材料的選擇上,需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我們要學會選取甚至改進我們已有的材料。
三、選擇適合學生學情的材料
1.選擇材料要考慮學生熟悉的環境
以學生熟悉的環境為例,我在三年級剛剛接觸科學的時候,教科版的三上科學,就讓孩子在校園里研究樹木,觀察樹冠、拓印樹干等。實驗的觀察活動在學生最熟悉的校園里開展,這樣選取熟悉環境的目的是為了讓剛進入科學的三年級同學有種熟悉的感覺:科學并不是離大家很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因此要有這樣的認識,教材中不少的環境都是定位在校園里、在生活中。
2.選擇材料要考慮學生熟悉的物品
學生熟悉的物品很多。學生的玩具、生活物品經常可以在實驗中加以利用,而最為典型的氣球在小學科學應用中可謂是“物盡其用”:在蘇州市金閶區王雪珍老師執教的“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一課中,她就是利用氣球的反沖力驅動小車。而且在提到“如何加快小車運動的速度”這個問題時,不少學生就想到了“在氣球里面再裝氣球的方式”,這除了老師良好的引導外,與孩子對實驗探究材料的熟悉性也分不開。
3.選擇材料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經驗
學生的已有經驗往往能夠拉近自己與科學學習的距離,在孟玉輝老師執教的“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一課中,她一開始準備了一塊書寫有課題的泡沫板,在出示課題時發出了這樣一個疑問:“我沒有帶雙面膠、也沒有磁鐵,怎么把它(課題)粘上去呢?”(學生面面相覷)但老師話題一轉:“我有個辦法。”說著將袖子往板后使勁擦了幾下后,將板粘在了黑板上,學生頓時一片驚呼。因此在選擇材料時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然后進行有效的選擇。
4.選擇材料要考慮學生的健康安全
科學實驗中有些科學材料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老師一味地追求實驗的效果與現象,不考慮實驗的安全性的話,顯然是非常危險的。在發達國家中進行實驗探究操作前往往設置了必要的保護措施。如佩戴專業的護眼鏡,戴專業手套,穿著簡易防護服等;而在我國現有的國情下,這些顯然暫時不能實現。因此,這就必須使老師在材料的選擇中多加注意,以防萬一。
參考文獻:
[1]朱銀山.提供科學探究材料的策略[J].科學課,2015,(10).
[2]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