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期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關鍵期,也是社會性發展的奠基期。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一是社會性是幼兒社會性情感和社會交往的需要。社會性發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將來獲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在童年期獲得情感支持,具備愛與交往的能力,良好的社會性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社會性影響幼兒身體、心智的發展。良好的社會性可以幫助幼兒解決人際交往中的沖突與危機,獲得健康的心理,從而幫助兒童在積極的情緒中獲得健康發展。筆者在與身邊的孩子接觸時發現,當前幼兒園比較重視學前社會領域活動的教學與實施,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老問題依然存在,并衍生出了新的問題。
關鍵詞:社會化;情緒化;親子依戀;同伴關系;性別角色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2-11
一、情緒化嚴重
幼兒的行為問題一般是指對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障礙的行為的情緒方面的異常表現,包括愛發脾氣、爭吵、破壞行為、任性、自私、固執等。情緒是人類有機體在種族進化中獲得的一種心理功能,是客觀事物是否滿足幼兒需要的態度狀態。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表明:學前期是一個人性格行為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情緒發展良好,兒童就會成為人格健全的人,否則,兒童可能會出現行為障礙、人格缺陷等問題。因為計劃生育的基本國情,我國每個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由祖輩親自撫養,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年輕父母自身的情緒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沒有接受正確的情緒問題緩解方式方法,導致大多數孩子在幼兒園、家里甚至社區都表現出愛發脾氣、任性、固執、自私、攻擊等情緒化的行為,而且情緒化行為越來越多,頻率也越來越大,不僅對正常的教學活動產生了嚴重影響,甚至影響到了家庭關系。
二、親子依戀
家庭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中形成了獨特的人際關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親子依戀。在生活照料上,母親所起的作用往往會超過父親,而在人格影響上,父親的一言一行常常會給孩子深刻的印象。父親和母親一樣,都是兒童重要的依戀對象,在兒童早期社會性和情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大多數孩子的依戀對象都不是父母,而是祖輩。這種現象跟家庭結構、生活環境和社會現狀密切相關,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在社會性認知、情感和能力方面出現了偏差。這種偏差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安全感的獲得。仔細觀察孩子的睡眠姿勢和分離時的行為表現就會發現,幼兒焦慮尤為明顯。幼兒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類型以焦慮抵抗型和回避型居多,安全型較少,忙碌的父母周末想與孩子交流時,需要祖輩作為媒介的現象越來越多。
三、同伴關系新危機
兒童從家庭中走出來,開始了一種嶄新的人際關系——同伴關系,同伴關系在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中具有成人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首先,同伴關系發展了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其次,同伴關系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最后,同伴交往的經驗有利于兒童自我意識和人格的發展。因為城市人口密集化,導致幼兒的同伴關系多在幼兒園中進行,且存在時間差異;周末和寒暑假,部分孩子會極度缺乏同伴。隨后,家長選擇了其他途徑彌補這種不足,如社會戲劇性游戲——麥魯小城和各種早教機構,很多家長甚至認為選擇早教就是給孩子找玩伴。同伴的缺乏就成了首要問題,幼兒缺乏與同伴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不能及時地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運用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造成語言發育遲緩,引發了社交障礙和個性障礙。
四、性別角色
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是指兒童為能勝任某種或多種社會角色所進行的角色行為模式效仿和學習過程。性別社會化包括性別期望、性別認同和性別角色偏好,主要是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來實現的,通常是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教師、同輩群體、大眾傳媒中的人物而獲得。受多種因素影響,當代幼兒對自身性別角色比較敏感,女孩的雙性化表現明顯,而男孩則在某些時刻表現出典型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男孩選擇“男性特征玩具”非常明顯,女孩不明顯;在同伴性別的選擇上,兒童偏向于性別特質而非性別的互補性,與傳統幼兒選擇同性伙伴差異明顯。
參考文獻:
[1]周梅林.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彭 妹.家園共育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