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美術課程標準基本理念,要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美術活動中,感受到造型活動的樂趣。本文結合人美版一年級教材“我們身邊的線條”一課的教學作了分析。
關鍵詞:體驗;感悟;表現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14
1.通感體驗
“我們身邊的線條”其教學目標之一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體驗,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有線條,這些線條美化了我們的生活,并感受藝術作品中線條的豐富表現力,體驗用線作畫的趣味性。
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板塊讓學生充分體驗。
(1)認一認、找一找我們身邊的線條。首先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直線、曲線、折線;接著老師用兒童化的語言說:“線條非常淘氣,喜歡和人捉迷藏,其實它呀,就在我們身邊。不信?你在手上、身上、教室里找一找。”學生睜大眼睛在教室里搜索起來,興奮地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2)摸一摸、畫一畫我們身邊的線條。老師先請學生拿出課前收集的有線條裝飾的小物品或圖片,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交流,說一說是什么線。然后匯報觀察結果。再請學生根據觀察所得,用手摸一摸或者學著畫一畫自己喜歡的線條,并在小紙片上用筆畫一畫。看誰畫出的線條好看,誰的線條最特別。
學生完成后,把作品直接貼在黑板上,分類展示,教師歸納后,引導學生認識到變化的直線有長短、交叉,呈放射狀;變化的曲線有波浪線、弧線、螺旋形線、彈簧形線;變化的折線有城墻形線等。
(3)聽一聽、畫一畫,音樂中的線條。“線條還喜歡藏在音樂中呢。不信?帶你們去找一找。”老師接著播放舒緩、柔和的音樂《梁祝》,學生閉上眼睛感受優美的旋律,并讓學生試著用手劃出心中的感受,平直的線條、柔美的曲線在學生手下流淌出來,他們的小手隨著音符的跳動,時而畫著跳躍的折線,時而畫著波動的曲線,時而畫著奔放的直線……小手翩翩起舞,他們在音樂中找到了線條。
2.真切感悟
“我們身邊的線條”這課,在學生充分體驗之后,筆者安排了賞一賞、學一學這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以一種交流、探討的互動形式點撥學生,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感悟線條豐富的表現力,以及用線作畫的樂趣。
引導學生欣賞吳冠中的彩墨畫《春如線》,通過視覺上的刺激感受線條美。老師啟發道:“在畫家吳冠中爺爺的眼中,這個世界幾乎都是線和線的組合。他用千變萬化的線條,畫出了生機勃勃的春天,你們在畫中找到春天了嗎?這些線條為什么這么好看呢?”有學生說,在他的畫中感受到了春天萬物復蘇,嫩綠的枝條隨風舞動,紅紅的桃花、粉紅的杏花開滿了枝頭,一陣陣春雷、一場場小雨把春天沐浴得青翠欲滴;看了這幅美妙的畫,仿佛置身于春的懷抱,似乎聽到了鳥語,聞到了花香;這些線條富于變化,而且很有秩序……“讓我們一起用手跟著畫一畫吧!”
接著讓學生繼續欣賞瑞士畫家克利的《奔流》,荷蘭畫家梵高的《星夜》,體會有感情的線條。如“剛強有力的線條”“溫柔的線條”“奔放的線條”“平靜的線條”,等等。線條的表現力是神奇的,或長或短,或平穩,或多或少,或剛毅,或柔弱。
最后再欣賞同齡人的作品:“這些線條畫都有哪些好聽的名字?你從小朋友的畫中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有變化?”學生學會了欣賞分析的方法,爭著把自己的感悟告訴大家。
3.個性表現
學生積極參與到體驗、感悟的教學活動中,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來說,他們動腦子想,動手來實踐,親身體驗,用心靈感悟,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生命活力。通過體驗和感悟這兩個環節的學習活動后,學生通過各自深入心靈的感受,自由發揮自己的審美想象力。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學生有了自己的體驗感悟之后,就會有積極主動參與創作的欲望,這時,就需要教師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把他們所獲得的藝術審美體驗獨特地、個性化地表達出來。
“通感體驗、真切感悟、個性表現” 造型·表現領域教學三部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全方位利用身體各感官,體驗探究,思考感悟,理解內化,從而激發起強烈的表現欲望,拿起筆創造性地表現自己的感悟。學生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維中創造,張揚個性,盡情享受繪畫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黃俊杰.淺析小學美術課程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11,(30).
[2]聶家紅.淺談幼兒美術教育[J].新一代(下半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