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都是比較單調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聽,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讓學生昏昏欲睡,極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傳統的數學課堂給人的感覺是理性抽象的,如果將活動引入數學課堂,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更可以讓數學學習更豐富多彩,讓學生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關鍵詞:初中數學;活動;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20
1.開展游戲活動,活躍學生學習氛圍
愛玩是學生天性,學生對游戲情有獨鐘,無法抗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將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引入數學課堂中。借助游戲這一知識載體,活躍學生學習氛圍,讓學生邊玩邊學,促使學生輕松地掌握更多知識。
游戲活動的開展能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活躍、主動。游戲中,學生不自覺地去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無形中促使學生理解、領悟課堂內容,加深自身的記憶,實現高效率課堂學習。
2.開展實踐操作,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實施數學實踐操作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腦袋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教師要善于開發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引入實踐操作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操作,真實地體驗知識的生成,間接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多邊形的內角和和外角和”時,教師選擇將課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探究出一些多邊形的內角和求解方法。師:“現在,你們利用你們手中的工具,自己動手操作,探究一下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內角和的度數?!睂W生接到任務后,立即投身于探究中。學生首先畫出了一個四邊形,開始研究它的內角和。有的學生選擇利用量角器測量,得出一個大概的度數,之后借助這個大概的數字,進一步探究。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回憶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內角和的知識。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想到將這個四邊形劃分為自己熟悉的一些圖形,學生發現可以畫出兩個三角形,于是,學生就得到四邊形的內角和為360度。在探究五邊形的時候,學生同樣利用此種方法,發現可以畫出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還可以畫成3個三角形。學生找到這個方法,于是更進一步地探究其他問題。
3.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而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學以致用。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活思想,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引入數學課堂中,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實際問題引入課堂中。
師: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繳納電費的事情。現在有某一小區居民的生活用電的基本價格是0.4元每千瓦時,如果在本月內用電量超過a千瓦時,那么超過的部分就要按原基本價的80%收取費用。
(1)如果某一用戶一月份用電量為84千瓦時,最后一共繳納電費30.72元。請問,價格表中的a是多少?
(2)如果這個用戶三月份的日均電費是0.36元,那么這個用戶在三月份這一個月內,一共用了多少千瓦時電?那這個用戶應該繳納多少元電費?
學生對教師給出的問題都很好奇,這是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在讀完這一問題的要求后,進入了思考。學生發現這與所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內容有很大關系,于是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列出了一個一元一次方程:0.4a+0.4×80%(84-a)=30.72。之后,學生根據所學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出a的值。之后,又開始以同樣的方法繼續思考第二個問題。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總之,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注重 “活動策略”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將數學知識內容巧妙地融入活動中,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晨,劉顯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2]李文虎.試讀初中數學教學活動設計案例精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