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形勢,教育實效性得到提升,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教育方式具有全新性和現代化特征。本文從多角度對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進行闡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育路徑。
關鍵詞:網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B
網絡成為當前新的文化傳播途徑,其開放性和參與性拓寬了文化傳播渠道,也極大地影響到文化傳播的內容。多形式的網絡語言、元化思想觀念的傳播,改變了人們以往的價值觀。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網絡具有雙重功能,既需要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又需要創造新的發展空間。
在網絡文化發展日益成熟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途光明,機遇必然遠遠大過挑戰。
一、網絡文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1.突破了時空界限
在網絡出現以前,教室和辦公室作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空間,為了解受教育者思想情況提供便利;同 時,由于時間地點的局限,它所產生的教育效果也是有限的。
網絡的快速發展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入一個全新領域, BBS、微信公眾平臺等的相繼開設,可對學生的思想狀況以及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了解疏導。
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網絡就是相互之間實現無限溝通的大平臺,這個平臺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拓展。
2.擴大了影響力
大學生社會化的推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環,學生應努力學習知識與技能,提升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終身學習意識,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網絡時代改變了傳統大學生社會化教育僅局限于學校和家庭的模式,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資源已是新的學習資源,高校應充分利用好社會教育資源,為更好地推動高校教育工作而努力。
3.提升了時效性
網絡能夠以快捷和便利的方式為師生進行平等的雙向交流架起橋梁,在這種狀態下,學生極易把自己的真實思想與情感向教師傾訴。在網絡空間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展開平等和民主的雙向溝通,廣泛性和深入性充分融在這種交流方式之中,這大大改善了傳統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
4.增強了吸引力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到乏味和枯燥,受教育者的興趣很難被激發,并很難做到與教育者產生共鳴。網絡文化環境下的教育內容有助于激發受教育者的興趣。同時教育者在網上可與受教育者以匿名的方式進行交流,這有利于解除學生的約束和壓力,使學生易于接受教育者的引導,從而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民主的狀態下展開對話,使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和直觀,更加富有思想性和趣味性,從而使融入大學生網絡活動的教育內容更具適應性和廣泛性,也更具吸引力。
二、網絡文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1.大學生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網絡具有隱蔽性,不健康的信息和低級趣味的網絡游戲的散布,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海量的網絡信息提高了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同時也為抄襲他人作品帶來便利,這對大學生的創造性發展具有抑制作用。
據一份相關調查資料顯示,上網聊天和玩游戲的學生約占57%,而在寫論文或學習報告時會上網抄襲的學生占到58%?;ヂ摼W具有隱蔽性和復雜性,這為不道德者隱瞞事實、對虛假信息進行傳播提供了便利,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
一些學生防范意識差,加之缺乏經驗,往往容易上當受騙,長此以往,其身心健康將會受到影響。
2.傳統教育模式面臨考驗
在互聯網技術深入發展的背景下,網絡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網絡帶來的全新的、廣闊的文化空間大大激發了大學生的求知欲,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網絡文化的快速發展給高校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傳統的單一式、封閉式、說教式教育觀念已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因此,應將以往被動式、單向灌輸的教育方法轉變為主動的雙向互動交流模式。
3.教育過程復雜化
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報紙和電視等是其獲取傳統信息的基本路徑,而客觀因素往往制約著教師對信息的獲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網絡這個工具,會使所獲得的信息更具復雜性和多樣性,因此篩選和甄別信息極為必要。
大學生富有朝氣,具有活躍的思想,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因此,對新情況、新問題以及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進行研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之舉,以更好地及時地指導學生解決問題。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教育工作者必須對自身的觀念進行及時更新,掌握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這有利于教育者的指導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更好發揮。
網絡文化的豐富多彩,對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當今社會存在多元價值觀,加之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并存,使得網絡上有關高校思想的競爭和沖突加劇,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和不可控性加大。
4.方式和手段多樣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傳統的教育工作中具有優勢地位,個人威信容易樹立,容易獲得學生的尊重;而受教育者往往處于封閉環境中,對教育者的灌輸內容只能無條件地接受,對教師的權威易于認可。
在信息網絡應用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教育者的信息和權威地位優勢不再,網絡成為學生獲取所需信息的新渠道,而且教育理念的更新將是必然的趨勢,這會重新定位師生的角色。
隨著網絡的發展,學習內容等諸多方面將會在無形中發生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對這一點具有清醒的認識,把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放在首位,明確自己的政治信仰,擺正政治方向,增強政治責任感,從思想高度對西方意識形態侵蝕我國文化現象進行堅決的抵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嚴格要求自己,把自己鍛造成真正的網絡專家,把網絡當作自己的工具,與大學生實現平等的思想交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真誠交換意見,實現彼此之間的相互啟發和學習。
綜上所述,從整體上來看,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機遇和挑戰同時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主流與多元文化在網絡環境中并存,許多新的課題擺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高校進行解決。
因此,我們必須趨利避害,并把它貫穿于教育進程中,在使教育力度不斷加強大的同時,推進有效管理,注重加強創新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充分利用網絡的正向作用,更好地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于實踐,實現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曹毓民.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0,(22).
[2]王 熹.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現狀及教育對策思考[D].重慶:西南大學,2011.
[3]邵 慶.大學生在網絡生存中的迷失及應對策略[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1.
[4]袁貴仁.扎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