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星工坊”影視文化產業園項目正式簽約落戶濟南,擬對中國重汽集團技術中心原有舊廠房進行改造,將其打造成一座兒童影視娛樂綜合體,作為濟南版的“環球影城”,為兒童娛樂、體驗、學習、成長提供舞臺。
“星工坊”只是濟南老舊廠房改造行動的一個縮影。在工業歷史悠久的濟南,老廠房、老倉庫等工業遺產正在經歷新生蝶變。
老重汽變身“星工坊”
位于英雄山路165號的“星工坊·飛樂姆樂園”正在“全球招商進行中”。這里曾是中國重汽集團技術中心的工業廠房,占地76.8畝,主要生產發動機等汽車核心零部件。現在,一座濟南乃至全國首個影視主題娛樂綜合體正在建設中。
園區內多有樹植,星工坊辦公室掩映其中。走廊中的文化墻壁上的輪胎和齒輪,辦公區的舊木板打造的桌子、茶幾無不顯示著其工業氣息。這個辦公室由原重汽科研樓改造而成。
據了解,星工坊項目由山東影視傳媒集團和重汽集團合作打造,是重汽進軍文化產業的嘗試,也是山影在產業鏈上的延伸。目前設計方案已出,預計5月開工,工期一年。根據規劃,整個園區將圍繞產業孵化、影視生產、娛樂體驗、才藝教育四大產業進行布局。
其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內現存8棟舊建筑都有規劃,其中一處為重汽展覽館,可對外開放,還有一棟則規劃為立體停車場。
星工坊表示,相比目前存在的文化產業園區,星工坊更偏向于產業鏈延伸,而不是單純的“搞房屋租賃”。其想吸引影視文化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如小型動漫或影視制作企業、廣告策劃公司和相關動漫企業等。
同時,星工坊強調自己具有孵化功能,比如規模較小的文化企業有好劇本,但立不了項、開不了機,可以找星工坊合作,依靠山影集團的資源和優勢,順利實現拍攝、播出。星工坊園區內還將建一個高級攝影棚,屆時可供園區內企業使用。
另外,星工坊還會服務于少年兒童的成長,除了寓教于樂的科技體驗館、室內游樂場和電玩城等,還將引進兒童駕駛村等體驗式場景,孩子要通過模擬筆試、路考,拿到駕駛證后進入駕駛區,也可以角色扮演,當交警,修車等。據其介紹,目前已與寶馬達成戰略合作。在才藝培訓方面,星工坊和韓國KBS、SBS及cJ公司合作,那些有才藝天賦且有意走明星之路的孩子將被挑選出來送往韓國定向培養,參與影視制作、真人秀錄制,可在韓國出道,回國后也可參與山影集團的影劇拍攝。
實際上,這并非重汽集團老廠房的唯一改造。在距星工坊不遠的建設路85號,由重汽離合器廠的老廠房改造而成的JN150創意設計文化工場即將完成。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園區占地面積50畝,總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
“JN150主要是文化娛樂與辦公設計相結合,后期進行土地硬化、綠化后,對于周邊居民來說,將是一個娛樂休閑的好地方。”其負責人介紹,未來這里將有影城、咖啡廳、小劇場、健身房等休閑場所,沿街還會引進一個餐飲品牌,工場內還規劃了近200個停車位。
文化工場之所以取名為JNl50,是因為1960年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輛重型汽車JN150。這是濟南城市工業的主要印記之一。
工業遺產在濟南
所謂工業遺產,是指因工業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遺址和非物質表現,其中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部分,稱為工業遺產。
目前國際上對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大體有四種模式。一是主題博物館模式,通過博物館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藝生產過程,從中活化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同時激發社區參與感和認同感,如煙臺的張裕酒文化博物館;二是公共休憩空間模式,在工業舊址上建造一些公眾可參與的游樂設施;三是與購物旅游相結合的綜合開發模式,在原來的工業中心區建立一個購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館、健身場所等,集購物、娛樂、休閑于一體;四是工業博覽與商務旅游開發模式,舉辦有主題的工業博覽會,并與招商活動、商務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
具體到濟南,其工業遺產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近代工業,比如山東機器局、成豐面粉廠、成大紗廠、東元盛印染廠、濟南機車車輛廠等。其中,裕興化工廠是山東乃至中國最早的大型化學染料廠和經銷商。廠房的整體結構和框架都較完整,職工食堂建筑保留著時代特色。二是現代工業。1953年濟南執行第一個發展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后,工業發展建設進入新時期,工業遺存眾多。北郊集中分布的,如濟南國棉二廠、濟南針織廠、毛巾總廠等;西南郊集中分布的,如試驗機廠、山東建筑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
具體來講,這些工業遺產包括建筑物、工廠車間、磨坊和相關設備,相關加工冶煉場地、倉庫、店鋪、能源生產和傳輸及使用場所、交通設施(如鐵路)、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銀行、郵局、醫院),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濟南在工業遺產開發中也有部分成功先例。
如濟南染織廠在1990年代后轉型為中恒商城,目前中恒商城從一個面積6000平方米、幾十名業戶、以低價小商品經營的市場,發展為如今面積達12萬平方米、2600多名業戶、包含十大門類商品、以誠信經營著稱的大型綜合商品批發市場。建廠于1965年的濟南皮鞋廠曾以“飛行牌”皮鞋蜚聲全國。老廠房除房間寬大、地理位置好,被改造為現階段濟南市最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位于堤口路17號的濟南啤酒廠老廠區華麗轉身,成為一個綜合性、功能齊備的D17文化創意產業園。
也有些企業著力于保留與己相關的工業遺產。如建于1910年的鐵道部機車工廠,即鐵路大廠,目前廠內遺存老建筑4處,分別為建廠初期的辦公樓,兩處公寓樓(現用于辦公樓)以及一處水塔,目前已被企業保存,當初的辦公樓被建成廠史館,在記者采訪過程中,館長為記者一一指出建筑精華所在:這座辦公樓與濟南老火車站的設計師同為赫爾曼·菲舍爾。
此外,目前濟南還存在部分未開發的老廠房。例如機床二廠是我國最早的十八羅漢廠之一,是全國機床工具行業的骨干重點企業,不僅做到維持廠內老建筑的原貌,并且在建筑物表面標注廠內建筑的年代信息,制定保護策略;建于1954年、系我國最早生產混凝土攪拌機與輸送機械骨干企業之一的山東省建筑機械廠,目前仍在生產,廠內建筑基本維持原貌;建于1919年的英美煙草公司,是一座以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為主的建筑,保存也比較完整。
老廠房進入搶救性保護階段
與國內很多城市情況類似,濟南工業遺產保護也一度存在重視欠缺、家底不清、保護經驗匱乏、措施不力等問題,使不少工業遺產成為當時城市建設發展的犧牲品,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例如建于1920年的山東酒精總廠,作為我國最早生產酒精的企業,曾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酒精生產企業和濟南市骨干企業,號稱亞洲第一酒精廠。作為山東最早的民族火柴工業濟南振興火柴廠,歷經北洋軍閥、國民黨統治、日軍侵占到公私合營等時期,也已不復存在。
2013年8月,市規劃局完成《濟南舊城工業遺產調研、保護與研究》,對舊城區內瀕臨破壞和消亡的工業遺產進行了摸底調研,初步摸清家底并形成三部分研究成果:一是明確保護思路與模式,二是提出保護策略,三是完善政策建議。
為對工業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2015年10月,市規劃局啟動《濟南中心城工業遺產調查與保護利用策略研究》工作,分為工業遺產現狀普查調研、分類標準研究、總體保護規劃研究、典型案例策劃研究四個部分,邀請專業設計單位和業界權威專家參與。
2015年11月5日,濟南中心城工業遺產調查工作啟動。通過資料收集與分析,將符合要求的93家工業企業列為調查對象。經由初步篩選,對55家工業企業開展普查調研。調研人員制作待調研企業廠區地形圖與調研表,赴實地開展現場調查。調研內容包括了解工廠歷史沿革、核實廠區范圍、了解廠區內老建筑的建設年代,使用現狀,生產線及設備保存情況等。
濟南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是當前社會關注度較高、但地方性規劃和研究尚為空白的一項創新性工作,國內各城市的相關做法各不相同。為全面普查中心城有價值工業遺產,并做好保護研究,濟南將工作分為濟南市中心城工業遺產現狀普查調研和保護利用策略研究兩部分。
“我們將在對城市工業發展歷史和空間演變梳理研究基礎上,劃定工業遺產區域和范圍,甄別潛在工業遺產,對不同區域和不同類型工業遺產進行調查,全面開展中心城工業遺產普查調研,摸清工業遺產家底。準確記錄工業遺存現狀信息,對各類不可移動現狀遺存進行準確勘察,對各類可移動實體檔案進行系統發掘整理,并以文字、圖紙和照片等形式進行記錄,建立中心城工業遺產數據庫,為工業遺產價值認定和規劃研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