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篇文章主要論述韋勒克“虛構性作為文學的突出性特征”的觀點,在此基礎上,發掘出文學虛構產生的文學普遍性和民族性功能及其超越現實,超越個體的魅力。
關鍵詞:文學虛構;特征;功能
作者簡介:常曄,女,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01
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中強調“虛構是文學的本質特征,文學的本質最清楚地顯現于文學所涉獵的范疇中。”文學的虛構性被作為文學的突出特征而提出。
一、“虛構”作為文學的突出特征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征,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系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因此,藝術品的主目的就是突出其主要特征,而其它的所有別的屬性,都是根據一定的關系從主要特征引申出來的。文學作為藝術的一個分類,虛構性是其區別于非文學作品的主要特征。無論哪一類范疇的文學作品都是通過想象虛構的方式創作成功的。“虛構性”是文學的突出性特征。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藝術形態。語言作為文學的屬性之一,那么它為什么不能成為文學的突出特征呢?文學是一種把語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語言,它使語言變得與眾不同。尤其是詩歌中的語言,在詩歌中語言具有了獨特的韻律和節奏,附和著聲音,讓一首詩有了靈魂。“在許多情況下,若不是把某些東西界定為文學,讀者根本不會注意到它特有的語言風格。當看到一篇散文時,如果你沒有注意它的聲音效果。你會發現一句話的韻律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印象。”正如喬納森·卡勒的觀點,不能把語言看作文學的突出特征。文學虛構性相對于文學的其它屬性而言,具有比較優勢。
二、文學虛構的功能
首先,從文學與社會的角度來探討文學虛構的功能。“理論家們把文學作為一個歷史的和意識形態的范疇去考慮,考慮它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功能,人們一直認為文學應該具備這樣的功能。”本尼迪克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體:思考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傳播》中寫道“虛構無聲地不斷地滲入到現實中,默默地創造著一種非凡的群體信念,這正是現代國家的特征。”文學虛構手法使得文學作品的人物、情節等等具有朦朧感,人們在閱讀文學著作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情節與現實生活中人物或事件進行對比,這種朦朧的不確定性使得文學作品中鮮明的人物性格似乎在現實中任何一個人的身上都會發生。因此,它也就具有了某一區域的或某一民族的普遍性。如《阿Q正傳》中塑造的阿Q形象,把國民的劣根性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似乎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是阿Q。他超越了民族、宗教、國家的限制擁有了具體的普遍性。因此,文學在傳授中立的審美體驗的同時,培養了一種民族自豪感,在不同階級之間塑造一種伙伴兄弟的感覺。文學的“普遍性”和面對能夠讀懂這種語言的人,二者合一便產生了一種強大的、民族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它還起到了一種替代宗教的作用。宗教似乎已經不能再把整個社會團結在一起了。正如伊格爾頓所言“當宗教逐漸停止提供可使一個動蕩的階級社會借以融為一體的社會‘黏合劑’、感情價值和基本神話的時候,‘英國文學’被構成為一個學科,以從維多利亞時代起繼續承擔這一意識形態任務……像宗教一樣,文學主要依靠情感和經驗發揮作用,因而它非常宜于完成宗教留下的意識形態任務。”而除了文學像宗教一樣的情感性和經驗性發揮作用之外,文學之所以能夠承擔起團結民族這一功能是因為它具有虛構性這一突出特征。文學在創造一個烏托邦世界的同時,傳達出永恒的真理,從而使大眾不去注意他們眼前的要事,并培養他們容忍與大度的精神。在這樣的思想意識指導下,大眾對眼前的利益得失不再斤斤計較,而更多的考慮永恒真理這樣的大問題。而最關鍵的是,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是一個民族的驕傲,這樣增加了大眾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從文學與個人的角度來看,文學虛構不僅是對現實世界的超越,同時也是對個人自我的一種超越。它能延伸我們的現實,豐富我們的心靈世界,體驗我們自身無法經驗的世界。讀者在閱讀《紅樓夢》的過程中,能體驗到賈家以及以賈家為中心的各大家族的興衰和在這起起落落背后的官官相護的渾濁的官場。最終讀者所深切感受到的是作者向往的一個圣潔的理想世界,就像大觀園中各有姿態的女兒們一樣絢爛。作家的這種詩意般的理想和追求最終投射到讀者的心靈中,從讀者內心接受來說更相信這樣一個詩意世界的存在。同時,作者的理想也滲入到讀者內心,豐富了讀者的內在世界,留給讀者對人生、愛情、人情的思考。除了這種超越性之外,文學虛構的手法還在于營造了一個審美的理想世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詩人圍繞春、江、花、月勾勒一個春天月夜花開江水湍流不息的畫面。詩人運用虛構的手法營造了一個充滿意境的美的世界。因此,文學虛構不僅能營造一個超越現實的、充滿幻想的感性世界,而且同時能夠傳達作家對生命的詮釋和對真理世界的追尋。
正如韋勒克的觀點“文學虛構是文學的突出性特征。” “虛構性”成為了文學最集中的特征。而這種虛構性發揮出了超越宗教的作用,使文學具有民族性。同時使文學具有了超越現實,促使個體超越自我的功能。
參考文獻:
[1]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M].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2.
[2]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