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孫哲(1990-),女,山東泰安人,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2
1.引言
自 Lakoff Johnson的《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發表以來,轉喻才逐漸進入現代認知語言學研究。他們指出轉喻不僅僅是語言修辭手段,更是一種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不僅存在于語言中,還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為中。20 世紀 90年代以來,一批有影響的著作和論文相繼涌現,指出轉喻和隱喻是同樣重要的認知機制,是更基本的意義擴展方式(Barcelona,2000)。《言語和思維中的轉喻》(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由美國學者Panther和Radden合作撰寫,于1999年由約翰·本杰明出版公司發行。本卷收錄自1996年6月23日在漢堡大學舉行的轉喻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是具有不同理論背景、涉及不同領域的學者,是第一個專門致力于語言和思維中轉喻研究的國際會議。
該論文集中的貢獻者將認知方法、轉喻和傳統修辭緊密聯系起來,認為轉喻是人們普通思維背后的認知現象,語言中轉喻的運用是其概念地位的反映,大部分都是從場景,框架,或理想化的認知模型(ICMs)等視角出發來理解轉喻概念框架。
2.內容簡介
該論文集收錄了涉及轉喻的多個主題,除緒論外,全書共分四個章節。
第一章簡述了轉喻的理論研究。收錄的三篇文章從更廣闊的理論視野探討了轉喻在語言和思維中的作用,Radden K?vecses(1999)在“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一文中研究了轉喻的概念本質,以Lakoff提出的理想化的認知模式為理論基礎,認為轉喻是一個認知加工的過程,即一個概念實體為同一個理想認知模式內的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可及。Gibbs發表的“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 metonymy”為普通語言和文學語篇中轉喻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他將轉喻置于更大的認知語境中,為轉喻的概念基礎尋求理據,Grice的會話含義被看作轉喻動機,轉喻推理借助“概念指稱”實現話語連貫,展示了轉喻在語篇中是如何操作以幫助理解語境下特定指稱,間接言語行為和口語化源語言的。Fauconnier Turner主要探討了轉喻和概念整合之間的互動,概念實體在整合空間內通過轉喻建立聯系。Seto對轉喻和提喻兩個概念做了明確區分,證明提喻是范疇關系的轉換:C-related,主要是依靠范疇間的語義關系,而轉喻是實體關系的轉換:E-related,是一個實體與另一個實體之間的鄰近關系。Warren介紹了指稱轉喻的基本語義結構和類型,認為轉喻基本上是一種縮寫手段,除了能找出隱含的指稱項目外,其解讀還涉及一種補償關系。
第二章講述了認知過程中轉喻的歷史框架。轉喻觸發語言變化的突出作用已經被確認,并引出了轉喻的多種分類,語言學中的認知范式為分析歷史數據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Koch基于轉喻的認知基礎和構詞法中某些類型,利用框架理論提供的概念網絡考察了由轉喻引發的詞義變化。Blank聲稱轉喻的大部分類型學有缺陷,所有轉喻變化都歸為兩大類:同一框架內共同存在的實體間的關系或一兩個相關框架內連續實體間的關系。Goossens從轉喻角度對情態動詞的轉變做出解釋,關于“must”用法的共時和歷時數據都表明在認知轉變過程中轉喻發揮著橋梁作用。J?kel通過證明德國姓氏的詞源,調查了命名模式背后的認知動機,并發現家譜、專業和轉喻是命名姓氏的三種主要模式,命名的轉喻策略主要有 “器具轉喻”、“質量轉喻”和“位置轉喻”。
第三章涉及了轉喻的個案研究。大量的個案研究考察了轉喻在不同語言學和概念層面的運作,主要涉及了語法轉喻、詞匯轉喻和語義轉喻。Waltereit指出直接賓語的首要地位表明轉喻在語法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從轉喻角度看直接賓語的特殊地位是由三個因素導致的:它在語義上不透明,允許多種主題角色充當直接賓語;在語義上最接近動詞,暗含其指稱自主權被減弱;比其他參數更接近主體。Pauwels在詞匯語義研究中,調查了四個相關動詞的轉喻結構:put,set,lay and place,基于語料庫調查表明大多數例子并不屬于傳統名詞的指稱種類,最為常見的轉喻類型都基于包含關系,用概括的代指更具體的概念。Dirven調查的現象通常稱為轉化或零變異,特別是名詞動化現象,轉換過程包含三個典型的事件圖式:動作模式,位置和運動模式,和存在格模式。Panther Thornburg 強調跨語言對比中概念轉喻的重要性,他們分析了轉喻在兩種基本毫無聯的語言英語和匈牙利語中被利用的程度,以及轉喻在7個概念域中的運作機制。
第四章探討了轉喻概念在語言習得和文學批評中的應用。Nerlich和Clarke探討了轉喻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指出“語言習得中的轉喻”是第一個有關轉喻產出和理解的研究,之后隱喻的作用才得到凸顯。兒童語言運用轉喻有兩個功能:為滿足交際需要擴展詞義,或創造性地利用詞義的“自然路徑”。Pankhurst探討了轉喻在敘事小說中的功能,為了理解簡單對象“耳環”的影響,讀者激活了轉喻策略,發現耳環充當多個轉喻功能:如確認穿戴者身份或緊湊故事情節。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總結了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預測了未來研究前景,并探討了兩個有待于解決的問題:轉喻的推理本質和語用功能。
3.簡評
轉喻認知研究在起始階段有重隱喻輕轉喻的傾向,轉喻被看作是隱喻的附屬品(江曉紅,2011:119)。隨著該論文集的出版,更多的語言學家認識到轉喻不僅是和隱喻同樣重要的認知機制,也是更基本的認知方式和意義擴展方式(Barcelona,2000)。本書是對轉喻研究理論成果的一次系統總結,最有特色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突出轉喻的本質研究。轉喻從傳統意義上被看作是修辭格,而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轉喻是我們對世界進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李淑康,2013:68)。Lakoff Johnson是最早開始研究轉喻本質及運作機制的,指出轉喻允許我們用一個凸顯事物來指代與其相近的事物,提出ICM。有關轉喻本質及運作機制的研究至少有四種理論:一是概念映射理論,二是參照點理論,三是心理通道理論,四是認知域理論(李淑康,2013:72),最早持心理通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Barcelona和Radden Kvecses。Barcelona將轉喻定義為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概念映射,Radden Kvecses以為ICMs基礎,指出轉喻是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式內一個概念實體向另一概念實體提供心理可及。把轉喻作為一種基本的認知機制來研究,抓住了轉喻本質,極大擴展了轉喻的研究范圍。
第二,首次明確了轉喻和提喻的關系。傳統觀點認為提喻是轉喻的分支,而本文對比分析了提喻是獨立于轉喻而存在的。Seto對轉喻和提喻概念做了明確區分,證明提喻是范疇關系的轉換:Caregory-related,主要是依靠范疇間的語義關系,而轉喻是實體關系的轉換:Entity-related,依靠實體之間的鄰近關系。這一研究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二者關系,深化了對轉喻的認識。
第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前面章節重點介紹了轉喻相關理論,最后介紹了轉喻概念在語言習得和文學批評中的應用價值。作者通過分析兒童語言和敘事小說中的轉喻,探討了轉喻在語言習得文學批評中的作用,極大地擴展了轉喻研究范圍,為研究轉喻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該論文集創造性地介紹了轉喻的本質,轉喻和提喻的區別,轉喻在語言習得和文學批評中的作用,強有力地證明了轉喻在言語和思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應該指出本書有一定的局限性:個案研究的主觀性太強,應重視轉喻認知的實證研究;強調方法論的多元化,尋求語料庫的支持;僅僅從認知轉喻角度解釋了名詞動化現象,對語言結構的形成和理解有待于深入而系統的研究。
4. 結語
綜上所述,該論文集有助于深化人們對轉喻的認識與運用。該論文集編撰者Panther Radden總結了前人研究成果并預測了未來轉喻研究前景,簡要介紹了轉喻的推理本質和語用功能,拓展了未來轉喻的研究范圍,為后人提供更多的借鑒和啟迪。本次會議對于轉喻這一課題研究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Barcelona, A. On the plausibil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 motivation for conceptual metaphor [A] in A. Barcelona (ed.).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C].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0: 31-58.
[2]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hago: University of Chichago Press, 1980.
[3]Panther, K-U. Radden, G.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Philadelphia/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4]江曉紅. 轉喻研究述評:認知語言學視角[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2011, (2): 119-124.
[5]李淑康, 李克. 轉喻本質研究述評[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1): 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