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通信技術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之一,就是通過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空間。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傳播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網絡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有著與傳統媒介不同的新特質,并且不斷地發展和挑戰著傳統的傳播學理論。其中,被譽為“普通網民表達觀點的陣地”的博客應運而生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話語壟斷,將媒介的控制權轉移到了受眾手中。隨之,對信息的自主傳播權的易主,“把關人”角色及其繼續和阻止信息傳播的職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關鍵詞:網絡傳播;博客;“把關人”理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1
如果說互聯網將這個世界變成了一個村落,那么,博客則將遙遠地方的人們變成了自己的鄰居。博客,一種全新的新媒體工具,成為當今年輕人交流的主要陣地。博客的迅猛發展勢頭將受眾的“參與”熱情推向了高潮,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的主人到底是誰呢?“這個時代是我們的時代”這樣的聲音不絕于耳,隨著信息傳播主體的轉移以及信息的傳播與接收權力的轉移,對信息的“把關”權力自然也隨之交到了受眾的手中,那么,受眾又能否扮演好這個“把關人”的角色呢?
一、博客對“把關人”角色的泛化
美國傳播學者梅爾文·德福勒等人在早期的研究中曾預言說,“一個更有可能的前景,是計算機將與各種現代電纜電視結合而發展出新的大眾媒介”。這一推測性的描述在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然得到印證。博客的應運而生恰恰滿足了受眾對于信息的使用新需求,博客,即網絡日志,這種網絡日記的內容通常是公開的,自己可以發表自己的網絡日記,也可以閱讀別人的網絡日記,因此可以理解為一種個人思想、觀點、知識等在互聯網上的共享。由此可見,博客具有知識性、自主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征,它為人們的生活注入了全新的傳播方式及傳播理念,并進一步地完善和發展著傳統的傳播理論。
194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在其《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把關人”理論。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薄靶畔鞑ゾW絡中布滿了把關人?!彼J為在群體傳播過程式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因此,傳播學中的“把關人”指的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把關人”起著決定繼續或終止信息傳遞的作用。但是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對“把關人”的壟斷被博客打破。博客以其自身技術上的低門檻和資金上的零成本,成為受眾自主傳播和接收信息的平臺。一方面,博客本身還擁有著多渠道、多含義、雙向性、互動性及非制度化的人際傳播的活力。因此,兼有人際傳播特點的博客能夠及時收到受眾的反饋,得到受眾發送來的信息,在互動傳播的過程中,傳者與受者的主體不斷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博客還擁有管理非中心化的特點,網絡上的每一臺計算機彼此相連,沒有哪一臺是其它計算機的中心樞紐,而且,博客使得新聞傳播的主體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任何占有傳播工具和信息資源的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提供者和發布者,不必受“把關人”的制約,這就使傳統媒體中集權的傳播權利泛化。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滿足了人們喜歡個性表達的嗜好。
二、博客對“把關”職能的弱化
博客為受眾提供了一個信息傳播的窗口,受眾可以在博客平臺自由地發表言論,得到別人的認可,同時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得以表達自我、釋放自我壓力,因此,現在的網絡世界中隨處可見各種言論和信息。博客使公眾真正參與到政治的民主化進程中,提升了每一位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無論從受眾主體還是社會公共生活,博客改變了受眾的生活空間,信息充斥在整個虛擬和現實的世界。
但是,博客也正如一把雙刃劍,斬斷了阻斷信息的堤壩,同時,也讓混雜著不良信息的洪流湮沒了人們的生活。博客的出現賦予了大眾自我表達、張揚個性的權利,極大促進了人類信息資源的共享,同時也帶來了類似“海嘯博客”、“木子美”等虛假色情信息的大量堆積。因此,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受眾不可能對各類信息起到有效的“把關”職能,相反,有些人還會因各種企圖利用博客這個無障礙的平臺散播非法言論、黃色信息等危害社會的信息。那么,博客的出現意味著“把關”職責的缺失么?
在博客世界里,受眾們既是謠言的始作俑者,亦是虛假信息的終結者。首先,對信息的把關離不開受眾的參與,另外,受眾通過掌握信息傳播平臺可以監督大眾傳播機構和政府,更有利于信息的把關。其次,網站編輯是對博客信息的有效“把關人”,他們一方面要對信息的真實性、倫理道德、社會公德等進行審查,保留修改甚至刪除的權利;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對博客信息進行有效篩選。例如百度空間各類博客都設立有“掌門人”,即編輯人員和博客管理人員,對有明顯失據的言論、含不雅文字、有人身攻擊傾向、與該版內容無關以及其他違反有關規定的信息給予刪除等。最后,國家政府或相關行業組織制定的法律法規及職業守則等是最后一道“把關”。
只有通過以上三方面的共同協調與配合,以受眾作為網絡安全和道德環境的總壁壘,網站編輯負責信息的篩選過濾,以及網絡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健全,才能實現對互聯網的真正“把關”,確保信息的順暢傳播,從而為社會生活創造一個健康的信息環境。
參考文獻:
[1]科技時代新浪網,“2007年中國博客市場調查報告專題”.
[2]鐘晶晶.突破人類交流困境的努力——從媒介技術演進看博客興起.新聞記者,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