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傳承,也離不開創新。本文從50年代長篇敘事詩的繁榮現象入手,通過對比其前后各個時段敘事詩創作的特點,探討其繁榮背后的原因,從而進一步挖掘長篇敘事詩深層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長篇敘事詩;繁榮;繼承;創新
作者簡介:譚秀珍(1989-),女,廣東開平市人,漢語言文學學士,廣東南方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01
一、前言
50年代后期詩壇里,長篇敘事詩掀起了一股大規模創作熱潮,把敘事詩藝術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探討50年代長篇敘事詩繁榮現象,對我們研究敘事詩發展及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50年代前后的長篇敘事詩
20世紀40年代,“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并且得到敵后根據地政權的支持,早期白話嘗試的“新詩歌謠化”在敵后根據地發展到了極端。它首先是通過組織動員力量,用群眾運動的方式,開展了工農兵群眾性的新歌謠創作活動。而這種新歌謠,是在民間傳統歌謠的基礎上,注入了鮮活的革命內容,來宣傳、普及革命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友源、李增正用傳統“白馬調”編的《移民歌》,后來經過加工成了我們熟悉的《東方紅》。這一時期長篇敘事詩代表作有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張志民《王九訴苦》、李冰《趙巧兒》等。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郭沫若、何其芳、胡風分別創作出《新華頌》、《我們最偉大的節日》、《時間開始了》,拉開了頌歌時代的序幕。這時對現實的反映和歌頌,使詩歌滋長了寫實風氣。而寫于1949年的阮章競的《漳河水》被認為是一個新突破,它用民歌體來反映更為復雜的現實生活,已經不同于40年代解放區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中所采取的單一情節的直線發展模式。此外,它還借用了漳河地區流行的多種民歌、小曲,如《開花》、《割青菜》等,比《王貴與李香香》單用信天游格式,更自由靈活,富于變化。阮章競的《漳河水》,直接繼承了解放區敘事詩創作經驗,同時又把它帶到當代,成為當代長篇敘事詩的開山之作,具有時代過渡性。
綜觀50年代以前的敘事詩,我們可以發現有這樣特點:一、它主要是從民歌中汲取營養,藝術上并以民歌體或擬民歌體的形式為主。二、詩人主體消失,并成為大眾的代言人,表現群眾感情。三、歌唱革命政黨、政權、領袖與軍隊成為新詩主要內容。
50年代初期敘事詩,如馮至的《韓波砍柴》、喬林的《白蘭花》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無異于過去,皆取材于過去時代苦難的生活遭遇和為爭取翻身解放所進行的反抗斗爭,因此始終未能形成自己的時代品格。故50年代敘事詩在初期只出現了短暫的創作熱潮,到中期就變得相對沉寂了。到了50年代后期,敘事詩出現了創作高潮。主要代表作有李季的《楊高傳》、聞捷《復仇的火焰》和郭小川的《將軍三部曲》等。其中《楊高傳》承襲了40年代解放區敘事詩以民歌為創作資源的傳統,但它卻擬用民間另一種曲調——鼓書,這可以說是一個新的突破。而聞捷《復仇的火焰》和郭小川的《將軍三部曲》卻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它們繼承的是中國新詩史上更有深遠傳統的自由體式,對長篇敘事詩進行了新的探索。正是由于詩人們的創作實現了新的探索,才把敘事詩藝術推向頂峰,形成創作高潮。
三、長篇敘事詩的文化底蘊
(一)濃厚的民間文學色彩
細細分析,整個敘事詩的發展過程,都與民歌等民間文學脫離不了關系。過去由于在經濟﹑政治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記錄﹑保存人們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所創造的各種文化,一般都靠行動﹑語言傳播和繼承。這種群眾集體所傳承的文化,雖沒有文獻或古物那樣能夠經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這些傳承下來的故事或歌謠,成為了我們現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二)潛在的史詩傾向
更進一步,我們可以發現中華民族文化一種潛在的史詩傾向。以50年代后期長篇敘事詩繁榮的現象為例,我們可以找出這期詩篇具有明顯的史詩性:一方面,詩人們大都到歷史事件中取材。另一方面,即使詩人們試圖處理的是現代題材,也同樣在詩中追求宏大的概括力和包容度,體現出創造一種現代史詩的意向。相比西方史詩的長篇巨著,我們回顧自身,到底我們民族有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呢?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沒有一部完整記錄中華民族自身的史詩。然而,二十世紀,學術界相繼發現了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藏族史詩《格薩爾》、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還有正在學術界爭論的漢族史詩《黑暗傳》。由此看來,中華文化歷史上史詩的缺失,造成了作家們寫作中潛在的史詩情結。所以,50年代后期長篇敘事詩的創作,也與這種史詩情結存在相聯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結論:長篇敘事詩能發展壯大起來,最主要原因是其本身能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又能進行大膽的探索,與時俱進。同樣,文學創作亦是如此,只有在創新過程中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營養,文學才能向前邁進,我們中華文化才不會斷流。
參考文獻:
[1]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陸耀東.四十年代長篇敘事詩初探[J].文學評論,1995, (3).
[3]潘曉生.詩的追求與困惑——對當代長篇敘事詩第一次創作高潮的探討[J]. 江西社會科學,1998, (2).
[4]普麗華.早期現代長篇敘事詩的民間情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