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國中尉的女人》是英國當代作家約翰·福爾斯的作品,英國著名評論家伯吉斯曾兩次提議把它列為現當代英語小說的最佳作品。本文將從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元敘述”的應用,不同結局的設置,精神分析法的應用四個方面分析其藝術特色,發掘其藝術魅力。
關鍵詞:《法國中尉的女人》;現代主義;查爾斯
作者簡介:趙旦旦(1994-),女,甘肅靜寧人,蘭州市安寧區西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02
一、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
時空交錯是戲劇創作結構手法之一,它根據人物的夢境、幻覺、遐想、回憶等心理活動來組織舞臺時間和空間,把過去、現在、未來相互穿插、交織起來,導源于“意識流”。
《法國中尉的女人》中作者在開頭明確交代這是“1867年3月末一個寒風呼嘯的早晨”查爾斯和未婚妻歐內絲蒂娜在英國南端萊姆灣被人稱為柯布的防波堤遇到了有不好名聲的“法國中尉的女人”莎拉,而接下來敘述的是查爾斯的身世與性格,第四章最后提到只莎拉的名字。她將作為被資助的對象被牧師向虛偽與冷酷的蒲爾特尼太太推薦,而“這個極不尋常的事發生在1866年春”第五章又是歐內絲蒂娜,第六章才接著第四章敘述站在門口的牧師回來宣布他的消息以及莎拉如何來到蒲爾特尼太太家。這種寫法異于傳統小說的按照故事情節發展敘述的線性結構,采取跳躍式敘述,但整體上不破壞故事的完整性,這是作者一種較大的主觀性,對讀者提出了挑戰,需要自覺建立起各部分故事的聯系。
《法國中尉的女人》以查爾斯和莎拉的十次相遇為主體,間插敘述了與之相關的事情,整部作品多用時空不連貫的手法,使每一章即可獨立又與相關的情節遙相照應形成統一的整體。
作品還時有用“并置”的手段,江隨園在《并置:空間敘事的藝術》中說“它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各種意向和暗示,象征和聯系,使他們在文本中取得連續的參照與前后呼應,從而結合成一個整體。”《法國中尉的女人》中在查爾斯第三次見到莎拉后作者寫到“大概就在這次巧遇發生的時候”歐內絲蒂娜心情煩躁地寫下未遇見親愛的查爾斯,心情不佳的日記。如果把這兩個場景放在同一個舞臺上就會產生明顯的效果,查爾斯和莎拉的故事已經開始,作為未婚妻自然不開心,同時這也是一種暗示。這是一種同時間的并置,“展現了同一瞬間發生的不同行為,取消了敘述的時間順序,變傳統的“歷時性”為“共時性”,呈現出了空間化特征。”
二、“元敘述”的運用
《法國中尉的女人》中元敘述的應用,使這部小說某種程度具有元小說的特征。傳統小說往往關注的是人物、事件、是作品所敘述的內容;而元小說則更關心作者本人是怎樣寫這部小說的。小說的敘述往往在談論正在進行的敘述本身,并使這種對敘述的敘述成為小說整體的一部分。林秀琴在《原小說》中也說它破除了對“真實”的迷信,拆解了現實主義的權威地位,并無情地揭示了現實主義成規的虛假性和欺騙性。
原小說喜歡聲明作者是在虛構故事,與之相對應的是作品中經常出現的讀者怎樣。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有“讀者會看到”、“不過,讀者不要以為”、“不過你會說”作者總是想象是在與讀者對話,在作品中有假想的讀者存在;公然導入敘述者聲音,揭示敘述行為及其過程:“我已指出兩條極其明顯的理由,說明莎拉·伍德洛夫為什么同意蒲爾特尼太太的審查。”、“我把最辣手的難題留到了最后”、“請允許我插話”,敘述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出現,直白地表明自己的創作動機和創作技巧;對創作成規的說明:“在一部小說的結尾只能引進幾個十分次要的角色,這已是小說創作的一條被時間證實了的法則。”,“然而,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所習用的套式,是不容許沒有結尾的結尾的,但卻容許沒有結論的結尾。”“而我,早就主張應給小說人物以自由。”敘述者對故事為何采取如此的發展與結局做了說明。
作者通過這樣一份詳細的“敘事說明書”,向讀者坦承操作過程中的操作痕跡,以及人為性的東西。這種自我拆臺的目的在于揭開小說“虛構”的本質,即話語的本質。
三、不同結局的設置
《法國中尉的女人》中作者設置了三種不同的結局,使主題有了不確定性和不統一性,作者給了故事更大的可能的自由,也給了讀者理解上自由的選擇,有點“新小說派”的影子。
第一種結局是在查爾斯知道了莎拉的心意,安排她去了艾塞特,他卻選擇了投入歐內絲蒂娜的懷抱,并且說出了他和莎拉的相遇。
第二種結局是:敘述者說自己隱瞞了地址上的三個字對查爾斯產生的影響,所以第二種結局是在查爾斯對這封信的不同選擇的基礎上進行的。最后查爾斯找到了莎拉,解釋清楚了誤會,查爾斯見到了他們的小女兒,他們最終在一起了。
第三種結局是在第二種結局的基礎上,“不,情況如同我所說的一樣,你不但把匕首插進我的胸膛,而且還以轉動匕首為樂呢。”開始,劇情有了不同的發展,查爾斯看出了莎拉的自私虛偽,最后痛心又憤怒地離開,迷茫而又毫無目的,他們也沒有小女兒。
這是一種無定見的創新,是一種耗散結構,林驤華在《西方現代派文學評述》中這樣概括“新小說派”文學。這是一種開放的自由的結局,為了使讀者發現小說作品中前人所未能看到的深層真實性,借以認識客觀世界并且認識自己。
作品中查爾斯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支持者,敘述者在第三種結局的之后也表明了“進化僅僅是機遇與自然法則互相配合,共同創造更好地適應生存的有生命的形式”,“生活正如馬克思所說,是人(包括女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行動”這是一種客觀境遇與主觀選擇相互結合對生活起作用的觀點。在這里我們看到馬克思哲學與達爾文進化論對作者的影響,生活并非只有一種面孔,在同一境遇下不同的選擇必然會有不同的結局,而個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進行選擇,并且盡可能做出正確的符合歷史發展的選擇。這也是作者對小說結構創新作出的實驗與貢獻。
四、精神分析法的運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現代文學諸多流派的理論基礎,在這里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一學說對作者的影響。
其中在葛羅根醫生看來,莎拉是一個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并且建議送她去精神病院,他模仿莎拉的口吻再現其向查爾斯的傾訴,酷似推理小說中偵探對罪犯犯罪過程的模擬,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再有,為使查爾斯相信自己的判斷,葛羅根醫生給他具體的幾件案例,其中的罪犯全是患有性壓抑的歇斯底里型精神病的少女。在弗洛伊德看來,“無意識”a是性欲傾向的,根本內容是“本能沖動”,主要表現為“權力欲”和“性本能”,這兩項代表了人的基本要求。由于受到外界條件的限制和社會道德的壓抑,只能在夢中得到滿足,如果被過度的壓抑,就會導致精神病。葛羅根醫生同樣認為莎拉的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表現,在提到莎拉的狀況時他這樣說:“我很懷疑她自己是否知道。她是過一天算一天,也只能是這樣。”在精神分析法盛行的時代,不能不說是作者接受了這種影響。
還有,查爾斯發現莎拉是處女,并非法國中尉的女人和他受了騙時,內心極度痛苦。在艾塞特街角處的教堂里他善良的自我與邪惡的自我展開了一段對話,做了錯事的查爾斯在代表正義的查爾斯的追問與勸導下一步步認識到了事情的真相,最后覺醒。這又與“本我”與“超我”暗合,按照弗洛伊德下的定義,“本我”即無意識,按“快樂原則行事”。用托馬斯·曼的話來說,“它不懂什么叫價值、善惡和道德”, “超自我”在廣義程度上可稱之為道德心(或叫做良知)。據此分析,犯錯的,企圖逃避責任的查爾斯是他的“自我”,而指引他認識自己,喚醒他的善良的他是至上的“超我”。
結語:
《法國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在多種理論影響下的具有多種現代主義文學元素的作品,塑造了莎拉這樣一個代表“自由”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女性在查爾斯從失去自我,尋找自我,到發現自我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多樣的藝術元素對表現作品主題起到了極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敏.論《法國中尉女人》的現代敘事藝術[J].外國文學研究.1994(4).
[2]趙曉勇.《法國中尉的女人》的后現代敘事[D].江西師范大學.2003.
[3]阿良,劉坤尊譯.《法國中尉的女人》[D].花城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