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課題:本文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委托橫向課題《大學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5038-965310)研究成果。
摘 要:如果單純地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分析日語文學,就會發現它的創作背景很復雜,而正是由于這種復雜性,讓日學文學在創造過程中具備了多種營養,讓文學創造者有多種題材可以涉獵,使得文章更具有內涵與深度,而想要深入的分析一部文學作品,就必須要從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入手,深入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才能夠更全方面的深入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與內容,這對于日本文學而言也是一樣的,只有通過對一部作品的創造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可以了解在不同時期日語文學所要表達的意思,才能體會作品的精髓,為讀者理解日語文學作品打好基礎,本文主要從日語文學的創作背景對于閱讀者的意義做深入研究。
關鍵詞:日語文學;創作背景;閱讀者影響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1
要想深入的了解日語文學,必須要根據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的不同來分析,從歷史的大環境中來理解作品,這是在理解之前日語文學的準備工作,也是為達到充分理解時的關鍵,因此,大時代背景下的創作是閱讀者理解日本文學重點的要求。
一、日語文學的相關概念
日語文學,也可以叫做日本文學,是以日語來作為工具來撰寫的文學作品,日語文學的創作歷史悠久,大約在兩千年之前就已經出現,而由于日本靠近中國,因此在日本文學里面,常帶有中國色彩的因素,但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獨特,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隨著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的加深,日本與其他國家的商業貿易陸續開展以來,世界文化對于日本文化的影響也日益加深,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滲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在日本很多文學家并非是日本國籍,有很多都已經移民到國外,因此,本文研究的日本文學范圍更廣,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對象。
對不同時段的日語文學進行研究中發現,每一個階段的文學對于所處的時代是產生著不同的影響的,在早期階段,日本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但隨著世界貿易的開展,日本與世界各個國家的交流往來頻繁,因此,在自身的發展下,也汲取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學的內容,而結合了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文學。
由以上所陳述的日語文學的創作背景與大環境來看,在了解當代背景后在對日語文學進行閱讀,就能夠準確的了解和把握文學中的主要信息和實際表達的情感,避免對于作品的錯誤解讀。而在實際中,由于日本文學的發展時間很長,因此,在文學作品中,積累了一定的文學底蘊是必然的,因此在表達方式中,日語文學是多元化的,其中小說、散文等文學體裁是日本文學中的很普遍的題材。
日本文學的主要幾個大致發展的重要階段有以下幾個方面:
“上古文學階段”是日本文學的奇緣階段,受到中國文化的多重影響,運用漢字來進行寫作。
“中古文學”階段,在這個階段,日文文學發展的特別迅速,受到的最大的影響是來自我國唐朝時期文學的影響。
“近現代文學”階段,從13世紀開始到16世紀的文學創作。
二、關于日語文學形成的特點
文學創作的風格其決定性因素是來自經濟、政治等相關性社會性因素,日語文學的創作也不例外:
從語言風格上來看,對于日本文學中的語言表達,不難發現其語言大多數就比較內斂和含蓄,其根源是來自日本的政治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日本文學中,表達與思考的點是在于對生活的思考,情感非常真摯,比較有矛盾點、斗爭非常激烈的文字一般很少出現在日本文學中[1]。
從內容的真實性來看,日語文學的篇幅大多短小,但對于現實社會的描述卻很真實和精準,通常是作者通過自身對于社會的理解而表達的真情流露,因此,真實是日語文學的基礎。
從創作的背景來看,日本文學根據所處時代的不同,與世界各地國家的文化進行交融,而形成了自身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通過以上的分析,日語文學的魅力之處在于文學創作與環境和背景都是息息相關的,而只有通過對日本文學創作的背景真正的理解,才可以真正的理解和分析日語文學的知識,避免在日語學習中對于理解出現偏差。
三、背景不同的日語文學對于閱讀者的影響
不同的創作時期對于讀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日本文學的發展具體是以下幾個方面:
上古文學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文學的代表作家是青少納言和紫式部[2],兩者的代表作都抨擊了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制度問題。
在古典文學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則是近松門左門衛、松尾芭蕉等,他們的作品推動了日本戲劇的發展。
近代文學時期,日語文學的近代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夏目漱石與芥川龍之介,兩者其實是師徒關系。其中,夏目漱石更被尊稱為“國民大作家”,可見文學造詣極深,而芥川龍之介則擅長于短篇文學的寫作,對于現實社會的描述很深刻,能得到來自于廣大讀者的共鳴。
現代文學,現代文學代表性人物是村上春樹與川端康成,村上春樹的代表作是《挪威的森林》[3],這部作品對世界范圍內的影響都是極大的,可見其影響力廣。而川端康成的作品關注的是對于社會人性的研究,內容真摯,引發社會各界的共鳴。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日本文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與社會、歷史的發展程度分不開,創作背景是文學創作的基礎,是產生情感共鳴的先決條件,只有深入的了解日語文學創作的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學作品當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參考文獻:
[1]韋瑋. 試論日語專業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的教學趨向[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11:26-28.
[2]王志松. 2014年日本文學研究綜述[J]. 日語學習與研究,2015,01:98-105.
[3]馬泰祥. 在臺灣文學史知識序列的建構中——論日據臺灣日語文學創作與文學歸屬問題[J]. 華文文學,2015,05:1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