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論是衣服的形制、功能,還是衣服的色彩、質料,都反映出了時代的特點,反映出了人們的思想認識。當古代禮制逐漸完備之后,衣服就不僅僅是御寒和遮羞的了,它還是禮儀制度的象征,甚至是政治的開端。古代與“體衣”有關的漢字很多,本文只介紹 “裘”、“裳”、“裙”、“褲”四個。
關鍵詞:裘;裳;裙;褲;體衣;服飾文化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2
穿在身上的衣服叫“體衣”,分上衣和下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說文》“裳”作“常”,“裳”是“常”的異體字)。《詩·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裳。”毛傳:“上曰衣,下曰裳。”《周禮·夏官·司馬》:“玄衣朱裳,執戈揚盾”。有時“衣”、“裳”并列,如《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統稱為“衣”。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論是衣服的形制、功能,還是衣服的色彩、質料,都反映出了時代的特點,反映出了人們的思想認識。
當古代禮制逐漸完備之后,衣服就不僅僅是御寒和遮羞的了,它還是禮儀制度的象征,甚至是政治的開端,正如班固《白虎通》:“衣者,隱也;裳者,障也。所以隱形自障閉也。”《周易·系辭下》又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韓康伯注:“垂衣裳以辨貴賤。”古人竟然認為治理天下從治理衣裳開始,足見古人對衣服的禮儀功能的重視。所以西漢時期武安侯之子田恬,因穿短衣入宮,不合禮儀,而被取消了爵位和封地。(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子恬嗣。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不敬,國除。”)
古代與“體衣”有關的漢字很多,下面只介紹 “裘”、“裳”、“裙”、“褲”四個。
1.裘
《說文》:“裘,皮衣也。從衣,求聲。一曰象形,與衰同意。”甲骨文、金文中都有“裘”字,均像皮衣毛在外、皮革在里之形,正如《說文》“表”字下所說:“表,上衣也。從衣毛。古者衣裘,故以毛為表。”段注:“古者衣裘,謂未有麻絲,衣羽皮也。衣皮時毛在外,故裘之制毛在外。”而現在的皮衣是毛在里、皮革在外,“裘”字反映出古代皮衣與現代皮衣制作上的不同特點。這種不同特點在古籍中亦有記載,如漢劉向《新序·雜事二》就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魏文侯出游,見到一個打柴的人反穿著皮裘背著柴草,文侯覺得很奇怪。“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依侍耶?’”后人以“反裘負芻”來譏諷那種愚昧不知輕重的行為,如桓寬《鹽鐵論·非鞅》:“無異于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
可以做裘的獸皮很多,如狐、貂、虎、豹、熊、鹿、犬、羊等,其中最珍貴的是狐裘,為君主、王公大臣所服,正如《禮記·玉藻》所說:“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呂氏春秋·分職》:“衛靈公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役,恐傷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民則寒矣’。公曰:‘善’!令罷役。”高適《營州歌》:“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因為狐裘是裘中之善者,所以又常常用狐裘來比喻人的品質之善,如《左傳·襄公十四年》:“右宰穀從而逃歸,衛人將殺之。辭曰:‘余不說初矣,余狐裘而羔袖’。乃赦之。”這段話記載的是衛國大夫穀先是跟著衛獻公逃亡,后來又回到衛國。國內反對獻公的一派要殺他,他說“余狐裘而羔袖”,意思是自己像狐裘一樣,是好的,只是袖子是羔皮的,過失是局部的。后來終于得到了寬赦。晉杜預對此解釋道:“言一身盡善,惟少有惡,喻己雖從君出,其罪不多。”
狐裘又以狐腋下的皮毛所制最為珍貴,因為狐腋下的皮毛最軟暖。狐腋純白,因此又稱狐白裘。《晏子春秋·外篇》:“景公賜晏子狐白裘,玄豹之茈,其資千金。”《史記·孟嘗君列傳》:“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因為狐白裘最珍貴,所以古人常用“狐白裘”來比喻精美的事物,如宋胡寅《和朱成伯》詩:“持身貴比琥珀爵,得句精如狐白裘”。用“狐白裘”比喻優美的詩句。
和狐裘一樣珍貴的還有貂裘、貉裘。《列朝詩集·云中曲》:“黑帽健兒黃貂裘,匹馬追胡紫塞頭。”陸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詩:“去年射虎南山秋,夜歸急雪滿貂裘。”又《訴衷情》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古代還常常狐、貉并提,如《梁詩選十五·燕歌行》:“夜夢征人縫狐貉,私憐織婦裁錦緋。”劉商《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胡襟貉袖腥復膻,晝披行兮夜披臥。”因為狐裘、貉裘都是裘中之珍品,所以穿此裘者被認為是富有的象征。如《論語·子罕》:“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孔子認為,穿著破舊的棉袍,與穿著名貴的狐裘或貉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恥辱,才是真正的君子。到了清代康熙以后,以玄狐為最貴重,貂皮次之,并規定玄狐只有王公以上才可以穿用且非閣臣不得賞賜。因為用狐皮、貂皮做的裘衣即輕又暖,所以狐裘、貂裘等名貴衣服又統稱為“輕裘”或“輕暖”。如《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又《公冶長》:“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孟子·梁惠王上》:“抑輕暖不足于體與?”蔡邕《衣箴》:“今人務在奢,嚴志好羌飾。帛必薄絲,衣必輕暖。”
虎、狼為猛獸,因此穿虎裘、狼裘則是威猛的象征,多為宮廷侍衛所穿。《禮記·玉藻》:“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鄭玄注:“衛尊者宜武猛。”是說國君的右侍衛穿虎裘,左侍衛穿狼裘。
羊裘為粗劣之裘,因此穿羊裘常被用來形容人貧窮或生活簡樸。如《淮南子·齊俗訓》:“貧人則夏披葛帶索,……冬則羊裘解札。”《后漢書·馬援傳》:“(馬援)至有牛馬羊數千頭,谷數萬斛,……乃盡散以班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绔。”這是說馬援把萬貫家財盡分他人,自己卻過著簡樸的生活。
鹿裘也是粗劣之裘,可能是因為上古中原地區鹿易得而皮又不如狐、貂輕暖的緣故。如《淮南子·精神訓》:“文繡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堯布衣掩形,鹿裘御寒。”《韓非子·五蠹》對堯的簡樸生活則記載的更為詳細:“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于此矣。”(“麑裘”即鹿裘)《晏子春秋·外篇》:“晏子相景公,布衣鹿裘以朝。公曰:‘夫子之家,若此其貧也,是奚衣之惡也?’”
如果在莊重的場合,還要在裘外加上罩衣,以增加服飾的文采,否則被視為“不禮”。《禮記·玉藻》:“表裘不入公門”,就是說裘外不加罩衣不能到正式場合。罩衣叫做“裼”,主要起美飾作用,同時也有尊重對方的意思。《禮記·玉藻》:“君在則裼,盡飾也。”孔穎達疏:“凡君在之時,則露此裼衣,盡其文飾之道以敬于君也。”裼衣的顏色和裘必須協調。《禮記·玉藻》:“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鄭玄注:“君衣狐白毛之裘,則以素錦為衣覆之。”即國君的狐白裘外要罩上素錦裼衣。又:“君子狐青裘、豹袖,玄綃衣以裼之。”是說大夫、士等穿狐青裘時要用黑色有花紋的絲織品做裼衣罩在外面。又“犬羊之裘不裼。”鄭玄注:“質略,亦庶人無文飾。”即老百姓穿的犬羊之裘,由于質地差,不需要在外面罩上裼衣。《論語·鄉黨》也有這樣的記載:“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因為裼的作用主要是增添文采,所以即使是貴族平時家居也可不加裼衣,《禮記·玉藻》:“不文飾也,不裼。裘之飾也,見美也。”就是說,非正式場合可以不加文采,故不加裼。
2.裳 裙
《說文》無“裳”字,“裳”作“常”,“常,下裙也。”在古代,“裳”就是“裙”,指下衣,是用幾幅布帛連接而成。《儀禮·喪服》:“凡衰,外削幅;裳,內削幅。”鄭玄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這是說“裳”是由七幅布帛連接而成。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聯接群幅也。”魏晉以前,男女都穿裳裙,《詩·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禮記·曲禮下》:“大夫去國,逾竟,為壇位,鄉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這是說男子穿裳。唐李端《相和歌辭·襄陽曲》:“同居女伴正衣裳,中庭寒月白如霜。”這是說女子穿裳。《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管)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隨時單復。”《晉書·卷九十七》:“其男子通服長裙。”這是說男子穿裙。《漢書·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時,司徒史鮑恢以事到東海,過候其家,而(王)良妻布裙曳柴,從田中歸。”《孔雀東南飛》:“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這是說女子穿裙。
3.褲
“褲”是個后起形聲字,《說文》無“褲”字。古代“褲”寫作“袴”、“绔”。《說文》:“绔,脛衣也。”段注:“今所謂套褲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釋名·釋衣服》:“绔,跨也,兩股各跨別也。”這說明形聲字“绔”中的聲符也兼表意義。從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可以看出,上古的褲子和現在的不同,古代的褲子沒有襠,只有兩個褲筒,各自套在腿上,每個褲筒上端有繩帶,向上系在腰間。古代的褲子是和“深衣”相配而穿的,故無需擔心會露出襠部。正因為褲無襠,所以古代禮制規定,如果不是過河,不準把外衣提起來。如《禮記·曲禮上》:“不涉不撅。”又“勞毋袒,暑毋褰裳。”“撅”、“褰裳”即撩起衣服。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文獻記載來看,古代的褲子似乎也有有腰有襠的。如《史記·趙世家》:“居無何,而(趙)朔婦免身,生男。屠岸賈聞之,索于宮中。夫人置兒绔中。”《魏書·皇后列傳》:“時國有內難,將害諸皇子,(平文皇)后匿(昭成)帝于绔中。”如果說把一個孩子藏在一條褲腿里,似不現實。
從文獻記載來看,古代有褲子還是生活富裕的標志,《后漢書·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在歌頌廉范治理成都提高百姓生活時說:“百姓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北堂書鈔》卷一二九引《東觀記》:“(黃)香躬親勤苦,盡心供養,冬無袴、被,而親極滋味。”
雖然有褲子,但質地不同,也標志著不同的身份、地位或貧富。古時的“紈”是織造精細的絹,質地上乘,用紈制作的褲子則為有錢人所穿,于是后來便用“紈绔”指代富貴人家不務正業的子弟。《漢書·敘傳》:“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于綺襦紈绔之間,非其好也。”顏師古注:“紈,素也。綺,今細綾也。并貴戚子弟之服。”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陸游《書嘆》:“布衣儒生例骨立,紈绔市兒皆瓠肥。”
如果用動物的皮革做褲子,則是貧窮或生活儉樸的象征。如《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五:“國人本著羊皮袴,何用綿帛。”《后漢書·馬援傳》說馬援“因處田牧,至有牛、馬、羊數千頭,谷數萬斛,……乃盡散以班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袴”。又《祭遵傳》:“(祭)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身衣韋袴、布被,夫人裳不加緣,帝以是重焉。”《舊唐書·婁師德傳》:“婁師德為豐州都督,衣皮袴率士屯田。”
褲子是用來御寒的,所以褲子可以是單層的,也可以是雙層的,甚至中間可以絮上棉、麻等,《宋史》卷一百九十四:“兩月一給薪水錢,苦寒或賜絮襦袴。”
參考文獻:
[1]何久盈、胡雙寶、張猛,中國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4.2.
[3]阮元,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9.12.
[4]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