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歸化翻譯是翻譯過程中的常用策略,使用得當,可以減少譯入語讀者的“異味感”,否則會導致文章的不倫不類,那么什么是歸化?歸化又有哪些要求?我們今天就由中阿間“君子”的翻譯來看看翻譯的歸化。
關鍵詞:君子;中阿翻譯;歸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1
馬堅先生在翻譯孔子的《論語》一書中,將君子譯為“??????? ?????? ?? ?????”(道德上的完人),馬堅先生為什么要這么翻譯?中國的君子,和阿拉伯文化中的“完人”有什么關聯?翻譯的歸化又在此發揮了何種作用?接下來我們就先來看看中國的君子和阿拉伯文化中“完人”各自的文化內涵。
一、中國文化中的君子
君子,一談到“君子”你會想到什么?是納蘭性德那樣的“翩翩公子,舉世無雙”,是辛棄疾那樣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是李白那樣的“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是文天祥那樣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亦或是剛正不阿的朝臣,賢名仁愛的君主,還是處江湖之遠的閑人雅士、遷客騷人?正所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想而知各位的答案也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這些人身上都有一股氣節,一股堅韌的意志,也都有一種令人敬佩的品德,因而在中國古代,君子是受人追捧和尊敬的對象,是道德的標榜,是世人的榜樣。
“君子”一語,廣見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的是其崇高的政治地位。這一時期,對君子一詞的解釋多從政治角度出發,君子的主要意思是:發號施令,治理國家。對“君子”一詞的具體說明,始于孔子。孔子對于君子的論述,不僅限于“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與“君子”相關。如果將這些論述都包括進來,《論語》一書,所論最多的,無疑是關于君子的論述。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理想化的狀態。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來,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論語》中君子、小人對舉者甚多。如孔子將君子、小人對舉,是為了通過對照,彰顯君子的品質。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處于混亂狀態。“君子”這一標準的提出是孔子對自身的希冀,也是對社會禮樂制度回歸的期待。
二、阿拉伯文化中的“完人”思想
“完人”是阿拉伯文“??????? ??????”的音譯,“完人”思想來源于《古蘭經》。同“君子”一樣,“完人”在大多教義學家眼中也是一中虛擬的理想化的狀態,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各方面都完美的人。那馬堅先生將孔子翻譯為,譯為“思想品德上的完人”,即強調了中國文化中君子重“德”,又符合阿拉伯文化內涵,這就是翻譯的歸化。
三、翻譯的歸化
由上文的詳君子和“完人”思想的內涵介紹,我們大概也對翻譯的歸化有了一定認識,下面就來詳細看一下:
1813年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指出,面對于不同文化間的翻譯時,翻譯的途徑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接近讀者。”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給這兩者分別命名為異化和歸化。韋努蒂認為,歸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言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以譯入語為中心的歸化翻譯追求譯文符合譯入語語言及文化規范,同時給予譯文讀者跟原文讀者相同的情感體驗,便可達到最佳語境效果。
簡單來說,改造外來文化,就是將外來文化本民族化,本土化。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主張譯文盡量適應,照顧目的語的文化習慣,為讀者著想,替讀者掃除語言文化障礙。歸化的翻譯,在理論上把語言看作是交際的工具,實踐中要使譯文通暢,要讓譯文讀者讀起來像是在讀母語的創作,就要把文化因素的差異盡量縮小,要改變、調整原文,追求的譯文的通順自然。
當然,過分地一味歸化翻譯,不利于反映原作的精神和介紹外國文化,達到通過語言了解外部世界的目的,從而影響譯文的真正價值。歸化翻譯有個度,這個度的確需要每個從事翻譯工作的人深思。
參考文獻:
[1]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I].外國語出版社,1998.
[2]孫致禮,《新編英漢譯教程》[J].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徐崇信,《文化交流翻譯》[J].外國語出版社,1991.
[4]姜倩,徐剛強,《翻譯概論》[J].上海外國語出版社,2004.
[5]陳娜,《論謝赫·艾哈默德·希爾迪的“完人”思想》[A].長春學院院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