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的翻譯研究一直備受青睞。本文介紹了國內外研究現狀并從對比語言學這一角度對《論語》的英譯進行研究。譯者在翻譯《論語》時應該站在文化的高度,更多地關注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以保留原文的文化內涵,應當勇于承擔起中國典籍外譯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論語》;對比語言學;儒家經典
作者簡介:康菲(1988-),女,漢族,陜西省渭南市人,西安外國語大學文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翻譯與翻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1
《論語》的文學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其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漢人趙岐《孟子題辭》曰:“《論語》者,五經之館轄,六藝之喉拎”。
一、國內《論語》英譯研究概述
90年代后期,國內的《論語》翻譯研究大量涌現。其研究主要圍繞譯本的研究,譯者的研究,儒學術語的研究以及綜合性研究。
譯本的研究主要將譯文與原文對比研究,也可多個譯本進行對比。對于理雅各的譯本,譚文介認為直譯的翻譯方法有時候不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他認為,必須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采用直譯手段”。
譯者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韋利,龐德,理雅各,辜鴻銘,西蒙,白牧之白妙子都是研究的重點。
儒學術語的研究又是另外一個重點。孔子的思想體系“義”、“禮”、“道”、“德”、“君子”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楊平分析了多個《論語》譯本中“仁”的翻譯及其理據,認為“仁”最好使用音譯“ren”來保留其精神實質。
綜合性研究包括譯本名稱,譯者身份,譯本傳播,翻譯年代,儒家思想的傳播策略。王勇從轉喻性角度歷時地對比研究《論語》的英譯,加強了對翻譯轉喻性的認識。
二、國外《論語》英譯研究概述
國外的《論語》研究主要體現在書評,學術論文和譯本序言的評述中。在序言與附錄中,安樂哲和羅思文指出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傾向不利于準確傳達中國特有的哲學思想。約翰B. 亨德森稱贊白牧之和白妙子的譯本恢復了《論語》文本的社會和文化內涵。
《論語》英譯研究成果豐碩,但還有待進一步充實。
三、對比語言學視角下的《論語》翻譯研究
對比語言學以求同存異為目的對不同的語言進行比較,為源語言和目的語搭建了橋梁。 翻譯時,源語言與目的語的形合和意合都是譯者追求的目標。下文將從詞匯對比、語法對比、文化對比等層面進行分析。
(一)漢語是主體突出的語言,英語是主語突出的語言;漢語的詞性和成份不對應,而英語基本上是對應的。在漢語中,名詞、形容詞、動詞以及他們的短語等都可以做主語。而英語中,基本是由代詞或者名詞擔當主語。
模糊意義對中文典籍的理解很有幫助。對于一詞多義或語義模糊的詞語,翻譯過程中一定要結合語境和上下文進行翻譯。如“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中前一個“仁”指的是“仁德”,后一個“仁”指的是“仁人”,翻譯時不能一詞概之。
(二)具有詞性變化的英語屬于屈折語,而缺少詞形變化的漢語屬于孤立語。英語借助于時態\"單復數\"主賓格等來表達語法意義,而漢語通過語序和虛詞。在英語中,謂語是一個句子的核心,起到了溝通句子主語和賓語的作用。漢語的句型結構較松散,即使缺乏主語或連用謂語,也能完整表達意思。
翻譯時要明晰漢語和英語的語法差異。漢譯英過程中,要加上主語。如《論語》翻譯中的“揖讓而升,下而飲”,翻譯時,加上主語“he”符合英語的語法特點。
英語的語法表達比漢語靈活。如:他處于危險之中。可以譯為He is in danger.或者 He is dangerous. 英語既有時態變化,又有主格和賓格的變化,即使調換了語序,仍然不影響句意的表達。而漢語缺乏這些變化,只能借助于語序來表達語法關系,即通過 “依次堆砌”字詞的方式來構建句子結構。
(三)語言直接反映了人類的思維。在翻譯實踐中,就考慮到中西文化差異。在中西文本的譯介中必須以目的語國家的民族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形態為依據去選擇合理的能為讀者所感知和認可的翻譯方式。
中國學術界通常以模糊性的整體性的方法去描述事物,詞語涵蓋的意思也是需要人放在具體語境中慢慢品味的,而西方慣以嚴謹的邏輯方式去界定事物的概念。
西方沒有“仁”的對等翻譯。西方通常是直接給一個詞語下定義,界定其存在和概念。而在《論語》中,“仁”是抽象的。只有通過一系列形象的刻畫才可以理解“仁”的內涵。
《論語》的翻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中國典籍的翻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琰.國內外論語英譯研究比較[J].外語研究,2010,(2):70-73.
[2]譚文介.對 James Legge 譯《論語》中若干譯文的看法[J].湘潭大學學報, 1992,(3):73-75.
[3]李霜.理雅各與辜鴻銘《論語》翻譯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碩士論文, 2004.
[4]楊平.《論語》核心概念“仁”的英譯分析.外語與外語教學[J].2008,(2): 61-63.
[5]Wang Yong, A Metonymic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M].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