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課題:本文為重慶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南宋詩話與儒家詩學——以《歲寒堂詩話》為例(2015YBZW02)”成果之一。
摘 要:國內近十年對李杜之爭研究主要包括對歷代李杜之爭的接受研究,探討李杜優劣之爭涉及政治思想、學術及審美原因,海外李杜之爭的詩學研討現狀分析,結合李杜之爭反思當代文學批評等幾個方面,但對宋代李杜之爭的接受研究、海外視角的李杜之爭研究尚不多,頗有研究意義。
關鍵詞:詩話;詩學;李杜之爭
作者簡介:金華(1975-),男,重慶人,文學博士,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系教授,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02
南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呈現出鮮明的尊杜詩論傾向,而“李杜之爭”是中國古典詩學研究重要的理論話題,根據知網搜索,我們梳理發現,近十年國內外對這一論題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歷代李杜之爭的接受研究
各個朝代對李杜之爭的研究分析,包括唐代、宋代、明代、清代、近代、現代對李杜之爭背后的社會性和文論進行聯系分析。據中國知網統計,國內1980年代李杜之爭的接受研究以開始興起,而2010年代后,對明代李杜之爭的接受研究論著成果則較為豐碩。
如2002年,徐希平《博取眾長,獨樹一幟—楊慎<升庵詩話>論李杜評析》[1]《一文探討楊慎對李杜的評價。作者從《升庵詩話》對論李白、杜甫論述的篇幅予以對比,再細分李杜詩歌立意、創作方法、藝術特色等差異。2005年,伏滌修《李白詩受后世詩評家貶抑冷落原因探論》一文[2]探究了李白詩影響力落伍于杜甫的原因。提出這與儒家的詩教傳統、詩體發展的演變、詩派傳承的風氣有關。2009年,高小慧《孰為詩“圣”—楊慎“揚李抑杜”論》一文[3]再次探討楊慎對李杜的評價。作者認為,楊慎標舉李杜并尊,實際更偏愛李白”。
2012年,韓昀《明代文人視野下的李杜詩歌比較》[4]一文指出明代因多種原因,對李杜之爭產生了新的見解。認為明代李杜之爭復雜多變,該論文對明代李杜之爭與宋代相比的變化作了分析,比較側重審美理論。2012年,申東城《從歷代著名唐詩選本看李白杜甫詩歌的接受》[5]一文總結歷朝歷代對李、杜詩的接受情況,即唐人較崇李,宋人較尊杜,明人李、杜并重,清人反思前人,大膽肯定杜詩之變。2013年,岳進的《明代唐詩選本中的李杜之爭》[6]則結合文本細讀,論明代唐詩選本中的李杜。以上兩篇文章都從明代唐詩選本的角度,探討了明代崇杜與揚李的兩種情況。
還有當代李杜接受研究梳理的如余恕誠《論20世紀李杜研究及其差異》[7]本文從主要方面回顧了20世紀李白、杜甫研究情況,并從20世紀的政治與思想文化背景、學術自身發展規律、新的理論方法與傳統詩學相結合、學術上重大突破與遭遇困難尋求出路之間的辯證關系等方面探討了兩家在研究上出現差異的根源,希望古代文學研究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總之,這些文章或從整體上分析原因,或從個別作家入手,或從詩歌選本探討,角度不同,各有可取之處。但這些文章文學批評方法層面研討還有待深入。
二、探討李杜李杜優劣之爭涉及政治思想、學術及審美原因
這類研究將李杜之爭與社會大環境結合,實際是一種社會學批評。具體又可細分幾個方面。
一是提出杜詩實際占上風,勝在圣者情懷,這即是李杜優劣的根本原因,迎合了統治者的需求。這類觀點實際是一種主導意識形態的研究。如張秀成《李杜優劣新論──圣者情懷:李杜優劣的根本原因》[7]一文重新探文論史上的李杜優劣問題,提出,過去的李杜優劣之爭沒有能系統剖析李杜的優劣問題,更沒有挖掘出李杜優劣背后隱含的思想以及學術緣由。
二是提出李杜優劣論爭折射時代的詩學觀念差異。比如反映了中唐韓愈與元、白兩大詩派在詩學觀念上的差異和競爭。如謝思煒《李杜優劣論爭的背后》[8]李杜優劣論爭反映了中唐韓愈與元、白兩大詩派的詩學觀念上區分與爭鳴。
三是李杜之爭涉及的審美差異探討。如葛景春《李杜審美差異論》[9]探索李杜審美觀的差異及所形成差異的原因進而探討“李杜”并稱的深刻內涵,認為李、杜審美差異的原因與個人因素、家學因素、地域文化因素和時代因素等相關。
四是李杜優劣背后的文學思潮原因、社會文化原因探究。如葛景春《李杜之變,是唐詩主潮之大變》[10]、葛景春《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思潮的轉型》[11]葛景春《李杜詩風的轉變與唐代文化的轉型》[12]三篇文章深入探討李杜之變原因在于社會環境的作用。李白與杜甫的詩風迥異。李白與杜甫之間的差異,不僅源自詩人個性與個人風格的不同,這更是唐代詩歌主潮的變化,更是由壯闊深邃的文化思潮演變所引發。
三、結合李杜之爭反思當代文學批評
當代不少學人系統闡釋李杜之爭對當下批評的啟示。他們認為所謂“李杜優劣論”的起自劉煦《舊唐書·杜甫傳》:“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日……自后屬文者,以稹論為是。”如熊開芬《再論李杜》[13]提出,李杜研究,大多以作品辨析最為常見。本文則試圖從李杜詩學理論與創作的結合維度,重讀李杜,試圖讓更多文學人有李杜精神。這種研究是一種詩學批判的現代意義探索的努力。
何休《一代“詩圣”的真正悲劇——也談杜甫兼及李、杜批評問題》[14]提出,杜甫面對時代苦難的執著的現實主義吟唱,憑藉其真誠的悲憫情懷與卓越的藝術天才,造就了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奠定了其在中國詩歌史上的杰出地位。這實際上在呼喚今天的詩人、作家要有憂國憂民的使命意識和入世精神,方可能有文學上的建樹。子規《唐人為何要將李白杜甫并稱為“李杜”》[15]也研討認為李杜并尊與社會相關。劉尚慈《李杜文章在 光焰萬丈長——對李杜優劣論的一些思考》[16]也撰文提出,自唐代產生的“李杜優劣”論爭,迄今仍在繼續。
綜上所述,歷代李杜接受研究涉及領域、深入已頗有成果,但存在的問題是,宋代以及海外視角的李杜之爭的接受研究較少,文獻尚不多。李杜優劣背后其實是文學批評之爭,是文學創作方法,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博弈,也是詩學、美學的爭議,這些詩學問題有待學界繼續研討。
參考文獻:
[1]徐希平發表的《博取眾長,獨樹一幟—楊慎<升庵詩話>論李杜評析》,《杜甫研究學刊》2002年01期。
[2]伏滌修《李白詩受后世詩評家貶抑冷落原因探論,《南京師大學報》,2005年第3期。
[3]高小慧《孰為詩“圣”—楊慎“揚李抑杜”論》,《運城學院學報》2009 年6期。
[4]韓昀《明代文人視野下的李杜詩歌比較》,《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04期。
[5]申東城《從歷代著名唐詩選木看李白杜甫詩歌的接受》,《中華文化論壇》 2012年02期。
[6]岳進的《明代唐詩選本中的李杜之爭》,《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9期。
[7]余恕誠《論20世紀李杜研究及其差異》,《文學遺產 》2006年02期。
[8]張秀成; 張原成《李杜優劣新論──圣者情懷:李杜優劣的根本原因》,《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7 期。
[9]謝思煒《李杜優劣論爭的背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年02期。
[10]葛景春《李杜審美差異論》,《唐代文學研究》2006年00期。
[11]葛景春《李杜之變,是唐詩主潮之大變》,《杜甫研究學刊》 2000年03期。
[12]葛景春《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思潮的轉型》,《中州學刊》 2004年04期。
葛景春《李杜詩風的轉變與唐代文化的轉型》,《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13]馬積高《李杜優劣論和李杜詩歌的歷史命運》,《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9年02期。
[14]熊開芬《再論李杜》,《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15]何休《一代“詩圣”的真正悲劇——也談杜甫兼及李、杜批評問題》,《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2003年02期。
[16]子規《唐人為何要將李白杜甫并稱為“李杜”》,《文史雜志 》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