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文物作為豐厚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社會意義,怎樣合理有效地對革命文物進行保管保護,從而在其基礎上進行研究、展示、教育活動,是廣大文物保管保護工作者思考、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革命文物;優化管理;科學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0-09
革命文物是指自1840年以來,在鴉片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在中華民族為民族獨立解放而奮斗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中的重要實物見證。革命文物包括各類與革命運動、歷史事件、英烈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價值的實物見證。
一、革命文物的優化管理
文物科學保管的前提是文物的分類存放,文物分類包括時間分類法、質地分類法、屬性分類法、來源分類法、存在形態分類法等多種方法,某些特殊文物還需要分庫存放。文物庫房的管理是其科學保管中的重點,內容多、細、瑣碎,制訂標準的庫房管理、保管系統管理規定會使保管工作事半功倍。
1.標準化的庫房管理
文物的庫房管理包括文物查詢、文物庫內移動、人員出入庫登記、文物出入庫登記、事故登記、庫房統計及盤點等幾個方面。在文物庫房管理的各個方面制訂標準和規范,細化管理流程細則,會使文物保管條例明晰,事、物都有據可查。足夠科學明細的分類,使文物庫房內的每一件藏品都有“來龍去脈”,賬目清晰。
2.標準化文物保管系統管理
處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今天, 將計算機和網絡系統應用在文物的保管、庫房的管理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更加科學的。文物保管系統的管理要專人負責,能滿足工作需要的系統基本功能有如下幾個方面。
(1)文物的各項指標登記管理:將館藏文物資料所涉及的所有指標項,例如名稱、質地、年代、尺寸等全部輸入到系統中生成系統指標庫,并在此基礎上按館藏的實際需要進行分類。
(2)報表管理:針對博物館對賬本、卡片等各類報表在格式及內容上的不同要求,工作人員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制作、修改各類報表文件,使實物、賬冊報表完全一致。
(3)數據查詢管理:將所有藏品共有、經常使用的內容,加入到數據字典當中,這樣在進行數據輸入或查詢時可以使用,既可以提高輸入速度,又可以保證輸入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
(4)數據備份及維護:導入其他軟件中的藏品數據,避免重復輸入;對已有數據進行備份、恢復管理。
(5)登陸人員管理:隨時反映使用系統的人員情況。
(6)操作日志:自動記錄每一位操作者使用本系統時的工作情況。
二、革命文物的科學保護
標準化的文物保管工作是與文物的科學保護相輔相成的。文物的科學保護是指盡量地延長文物的壽命、使文物盡可能長時間地為人類文明發展服務為目的,通過研究文物質地材料的變化規律,運用各種科學技術方法和管理手段,對文物進行防護、保養和修繕。
1.文物的預防性保護
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即對庫房館藏文物、展館展示文物的保存環境實施管理、測評和控制,抑制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對文物的危害作用,使文物處于一個“穩定、潔凈”的環境中,盡可能地延緩文物的物理和化學改變乃至劣變、老化,從而達到能長久保護和保存文物的目的。這其中的穩定環境,是指將環境溫度、濕度和光照盡量平穩保持在適宜指標,避免大幅波動;潔凈環境是指把文物的庫存環境、展覽環境中的特征污染物濃度控制在規定值之內。
2.文物的搶救性保護
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需要搶救性保護修復、被動維修有損文物的情況,所以,文物的搶救性保護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對質地為陶瓷的文物進行搶救性修復之前要先全面查找對陶瓷器文物造成損壞的原因,然后對陶瓷器文物進行清洗、拼對、粘接、補配、加固、著色、做舊等修復工作,達到搶救性修復文物“修舊如舊”的目的。
革命文物作為文物藏品的一類,其保管保護研究是跨越多學科、多領域的復合型研究課題,其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作為文物保管保護的工作人員,需要在這個領域內不斷地學習、鉆研,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謝辰生.關于認識文物價值的一點看法[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06,(3).
[2]孫 峰.博物館藏品保護略談[J].上海文博論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