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管理是學生管理的一種方式,是以文化育人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傳統文化熏陶是加強這種文化管理的途徑。學生管理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必須在實踐中厘清文化熏陶與文化管理的關系。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和審美情趣等元素可以引導學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我修復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文化自覺,構建和諧班集體,從而實現學生個人成長和集體發展的雙贏。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高職學生管理;文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0-08
文化熏陶是一種教化。傳統文化熏陶是加強文化管理的手段和途徑,是文化管理的題中應有之意。而文化管理是管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狀態和特點,是與制度管理相對、以彌補制度管理的不足和缺陷的柔性管理和人性化的管理。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價值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可總結為以思想言論為表現形式的強調倫理和道德律令的“善”和以詩詞歌賦為表現形式的強調陶冶性情的“真”。
1.道德的“善”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從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次概括凝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一是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夢是每個人的夢,以祖國的繁榮為最大的光榮,以國家的衰落為最大的恥辱,增強國家認同,培養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二是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愛幼、扶殘濟困、關心社會、尊重自然,培育集體主義精神和生態文明意識,形成樂于奉獻、熱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風尚。三是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堅韌豁達、奮發向上,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通過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三個層面的教育,培養青少年學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的中國人。”[1]同時,對于文化管理者而言,學生管理人員也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2.性情的“真”
傳統的詩詞歌賦、藝術作品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幫助我們提高文化修養, 形成非功利性的審美品質,使得個人修為得到陶冶,產生文化自覺,使人自然而然、由內而外地產生向善的力量,而善和真就是美的內涵。康德說過:“‘美是道德的象征’,美不是道德,美肯定不是道德,但是它象征道德,可以激發人的道德的善。”[2]當學生在《詩經》《離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這些作品里體驗文學的魅力和人性的美的時候,能在真、善、美的光輝之中得到道德的向上的力量。
二、文化管理的價值內涵
“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就是以人為出發點,并以人的價值實現為最終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3]針對學生的文化管理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進行認識(或精神、思想)和實踐
(或行為)意義的建構,這種‘幫助’有時是明晰的、有時是引領、有時是校正,旨在實現每個師生個體的意義自覺。”[4]學校的文化管理的本質和目的就在于借助文化熏陶的力量,以文化來影響人,通過文化管理加強學生管理的實效,從而實現團體的良性發展和每個個體最終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三、傳統文化熏陶和文化管理的關系
1.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意識——班集體凝聚力
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精神資源,它在不同的時代表現為不同的話語形式。在當代中國,黨中央提倡的、人民為之奮斗的偉大的中國夢就是新時代對家國情懷的詮釋。自古以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章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士大夫內心的信念和座右銘;將個人才華、學識貢獻給國家,是歷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可以引導學生以祖國的繁榮為最大的光榮,以國家的衰落為最大的恥辱;增強國家認同,培養愛國情感, 樹立民族自信。家國情懷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每個大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身份,屬于不同的集體。以學生文化管理為目標的傳統文化熏陶就是用傳統文化指導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形成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班集體的凝聚力,實現班集體團結向上的管理目標。
90后大學生,特別是高職學生大多是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國情懷的熏陶培養過程中,要強調整體利益和整體精神,讓學生認識到個人價值的實現需要與時代要求相符。只有把個人價值融入到國家、民族、社會的整體價值和利益中,承擔起社會責任,才能最大限度實現個人價值。當我們的學生有了家國情懷,有了對自己國家和學校、班集體的認同和歸屬感,那種面對國家、社會、學校、班集體的責任感就會油然而生。個人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班集體凝聚力的加強,這些文化管理的功能就在潛移默化中實現。
2.道德修養——自省內驅力——自我管理
中華傳統文化強調倫理,其最大的功能就是加強知識分子的個人道德修養。《大學·章句》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是把修身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就是要以善為目標,不斷內省,在為人處事中不斷矯正、提升、完善自我。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這些都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道德修養的理念。現在的高職學生普遍存在這種現象:缺乏明確目標,感到迷惘,但是卻缺乏行動的力量,于是用冷漠和逃避的方式混日子,不敢正視自己內心,得過且過。傳統文化的自省力量,督促和幫助學生靜下心來直觀內心,正視現實。通過不斷反省,認識到自身的缺陷,并產生向善的內驅力;引導學生加強人格修養,做到明辨是非、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堅韌豁達、奮發向上,形成積極向上的自我約束和激勵作用;從“要我學、要我做”到“我要學、我要做”,實現學生管理從外部約束性管理為主逐步向學生依靠內心理念自我約束性管理為主的轉化。
3.為人處世——睿智圓融——自我調適
當代大學生由于太自我,出現很多心理問題,有的學生只注重專業學習而忽視做人的方式方法,情商不高,在處理與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關系時常常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在自省的基礎上我們更要強調自我修復、自我調適的能力,這樣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做到睿智圓融、游刃有余,才能真正享有所謂的自由。在儒家文化中,慎獨是格外被重視的部分,屬于自我反省的一個方面,是古人提升心理自我修復能力的方法。當然,自我反省和自我修復、自我調適都要建立在行為主體有此能力的基礎之上。傳統文化熏陶可以把儒、釋、道思想中對自省和處世之規則反復在學生中強化。如,《弟子規》不僅講述如何做好自己,也講了如何處理父子、兄長、師友之間的關系。不斷誦讀、思考、討論這些經典,轉而自省,反復咀嚼消化,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潛移默化地強化了學生的內心,從而使學生遇到挫折能自我調適,遇到突發狀況不會走入死胡同。這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所必然具備的、延續這個種族優良品質的調適功能。而學生在傳統文化熏陶中學會了為人處世的道理,能做到自我調適,在管理中就減少了爆發突發事故的隱患,更有利于集體的穩定和良性發展。
4.審美性靈——文化底蘊——文化自覺、嚴格自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有豐富的思想源泉,更有讓人情飛揚、人靈秀的文學藝術財富。《詩經》《離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文人墨客揮灑才情的文字在我們今天讀來仍然能隔著厚厚的歷史沉淀領略到藝術的美。真善美的教育就是文化化育、育人的重要內容。中國古典的文學作品如唐詩宋詞,不僅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和藝術魅力,而且承載著優秀的民族精神,具有人格和道德的感召力,是提高大學生精神素質、鑄造思想靈魂的有力武器。它對人的情感世界具有提升與凈化的作用,使人形成文化自覺,從而引發道德自覺,自然而然擁有向善的力量。這樣學生就能做到自我約束、自律自強。每個個體的全面發展就是匯聚成集體的和諧發展。
5.為人師表——善于管理
文化管理既指向被管理者也指向管理者,兩者構成管理的兩個維度。傳統文化熏陶可加強管理者素質,提高管理效率,使管理者善于管理。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同樣適用于學生管理者。首先,作為高校學生管理人員,除了具有優良的品德,還要以身作則,以德服人,否則難以服眾。俗話說:“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如果管理者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被管理者做到。其次,要掌握科學的管理方法。孟子有句話“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離婁章句上》)說的是只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只有法令不能夠使自己發生效力,意謂治理國家必須把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將這句話運用到管理中,學生管理者如果只是善良,具有優良的品德,工作認真努力,但是沒有掌握工作方法,這樣只會事倍功半。因此,學生管理者也要和學生一起加強傳統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養和業務水平,和學生共同進步。
厘清傳統文化熏陶與學生文化管理的關系,其意義就在于這種細化的過程中明確了每一種價值觀的管理意義,某種程度上是傳統文化在學生管理中的現代化。值得說明的是,本文為了分析的緣故,傳統文化被條分縷析地割裂開。事實上,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各方面內容都是融會貫通的,我們要將其作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來把握。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 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2]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孫鶴娟.學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付全新.學校文化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湖北省葛洲壩中學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