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最基礎的就是閱讀教學,教師在處理小說類文本的時候一定要深度解讀,尋找出作品的靈魂。本文從小說的情節、人物、主題三個方面來分析小說閱讀教學設計的深度。在情節要素上,需要以文定教,擁有宏觀的章法意識。在人物理解上,需要回歸文本,深度解讀小說人物。在主題總結上,需要挖掘意蘊,融入作者的視野。
關鍵詞:小說閱讀教學;章法意識;深度解讀
中圖分類號:G643.41 文獻標識碼:C 收稿日期:2015-10-20
語文教學最基礎的就是閱讀教學,而小說在閱讀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相較于其他文體,小說內容一般比較簡單、易于理解,很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正因如此,有的教師對小說類文本的處理就不如其他文體來得慎重,甚至有的教師因為教學內容繁重,將小說類文本直接翻過不講。這樣導致的后果是學生對小說類文本總是一知半解。教師因為總是滿足于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點撥小說主題等這樣淺顯的處理,使小說閱讀教學設計浮光掠影、流于膚淺,長久下去,學生就容易對小說類文本形成僵化思維,甚至失去對小說類文本的興趣。
因此,教師在處理小說類文本的時候一定要深度解讀,尋找出作品的靈魂,這樣才能設計出小說閱讀的深度教學模式,上出更有語文味的課程。
1.在情節要素上,需要以文定教,擁有宏觀的章法意識
語文閱讀教學需要處理好三種思路——文章中固有的思路、學生閱讀理解時的思路、教師執教的思路的關系。最終閱讀教學要以文本思路為旨歸。這就要求我們的小說閱讀教學設計必須首先要有章法意識,以文定教。所謂章法意識即圍繞小說的整體構思而進行教學設計的理念。因為整體感知是從篇章開始的,語句只是附加在篇章骨架上的,離開了上下文,語句含義就會失去依托。要想使小說閱讀教學設計出深度,就一定不能僅僅只是學習語言,也要學習章法,也就是高中階段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文章是怎么寫的。
2.在人物理解上,需要回歸文本,深度解讀小說人物
小說教學設計的深度很大一方面表現在對人物形象的解讀上。可是很多教學設計對人物的解讀只是滿足于概括出小說的人物性格特點、形象特征,對人物的解讀淺嘗輒止,很少涉及人物背后的意蘊。在人物理解上如何設計出人物解讀的深度呢?這需要我們教師回歸文本,在文本中尋找充滿張力的人物,再從文化和人性以及心理角度來分析人物。
比如,教學《一個人的遭遇》,教師在索科洛夫的人物分析上,要總結出他的絕望中有希望、眼淚中有堅強、謊言中有大愛、苦難中有人道主義的光輝。還應該再深入挖掘俄羅斯的民族性格,分析索科洛夫的性格形成的土壤和根源。我們在設計中還可以做的是提供余華的《活著》比較閱讀。《活著》主人公福貴和索科洛夫有相似的命運,但二人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截然不同。在中俄兩種文化的比較中,反思我們中華文化的缺陷。這樣的深度教學設計,才能真正地點燃學生的思想,開啟思想的課堂。
3.在主題總結上,需要挖掘意蘊,融入作者的視野
有人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小說主題的總結歷來都容易造成多義的存在。如何挖掘出其中的深度?我覺得應該融入作者的視野。
第一是在原文的基礎上歸納小說的主題。小說原文就是作者的視野。很多小說因為篇幅過長,在選入課本時都進行了刪選。節選部分雖然也能夠獨立成章,但缺少原文的廣闊背景,即便教師能夠提煉出作品的主題,但是由于沒有融入作者的視野,造成對課文理解的視野不夠開闊,這樣的教學設計也不能稱為有深度。
第二是感受作家的精神氣質,這也是作者的視野。俗話說“文如其人”,要想理解作品的內涵,我們必須理解作家本人,做到知人論世。在小說閱讀教學設計中教師對主題的把握一定不能少了對作家本人精神世界的了解。比如,教學契訶夫的作品,我們就不能忽略他作為19世紀末期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幽默諷刺大師的身份。契訶夫的作品所守護的往往是殘缺的人生,甚至是人性的深淵景象,作家主張讓閱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含義。
當然,要深度設計閱讀教學模式,離不開教師自己本身的語文素養。真正能夠支撐課堂立于不敗之地,讓教師擺脫“匠氣”成為一個好教師的先決條件顯然是教師過硬的文本解讀能力。唯有獨到深透的文本解讀,才能給提供學生新穎的認識與積極的啟發,才能點燃學生的熱情, 為學生學會學習打下牢靠的根基。
參考文獻:
[1]高金章.教學生會學才是教學的根本——蘇教版必修二《一個人的遭遇》備課札記[J].語文月刊,2011,(2):49-52.
[2]曾雪雨.相似的命運 不同的精神——《一個人的遭遇》與《活著》主人公對比解析[J].神州(旬刊),20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