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08
筆者曾進行了一堂“最小公倍數”的課堂教學,教學效果出奇的好,以下是“最小公倍數”課中的兩個片斷。
【片斷一】
……
師:好!現在我們知道了,一個數若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數,這個數至少應包含三個約數2和一個約數3,也就是2×2×2×3一定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數。即6和8的最小公倍數是24。
師:最小公倍數的關鍵字是“倍” 字,下面的口字一分為二變成了“[ ]”(邊說邊用手指在口字中間擦了一下),最小公倍數就用符號“[ ]”來表示。記作:[6,8]=24。(板書)同學們,這個符號記住了嗎?
生:記住了!
……
【片斷二】
師:我掌握了求最小公倍數的獨門絕技,想和大家比一比,好嗎?
生:(齊答)好!
師:求108和54的最小公倍數。
生:(大部分學生搶答道)是108。
師:哈哈,我的絕技還沒教,你們怎么都會了?(學生都笑了)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
生1:因為108是54的倍數,所以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是108。
生2:這兩個數是倍數關系,大的數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師:說得太棒了!
師:下面我真的要和大家一比高下。
例:小明作業時不小心沾上了墨水,根據現有數據你能算出最小公倍數嗎?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生1:我能看出24和36的最大公約數是12,再乘以2和3,所以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是12×2×3=72。
師:噢,是這樣的。你們有不同的發現嗎?
生2:我發現了:24×3=72其實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因為遮住的除數實際上就是24和36的公有質因數,再乘上36的獨有質因數,當然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師:真厲害!也就是“交叉相乘”(教師彩色粉筆標畫),道理你們明白了嗎?
……
教學思考與感悟:
(1)課件不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對于一些可不使用課件的教學內容,應抓住知識的特點加以演繹展開,用知識的內在魅力感染和吸引學生,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沒有使用任何課件,事實證明:學生情緒高漲,學習效果很好。數學課堂不是五彩繽紛的萬花筒,更不是堆砌炫目課件的展示臺。數學的永恒魅力,源于自身的內在美!
(2)數學課堂應是智慧靈動的。有人說,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時至今日,數學課堂更多追求的仍是“知識的累積”,而非“智慧的積淀”。在教學最小公倍數的符號表示法時,我別出心裁地,由“倍”—“口”—“[ ]”,充分展現了思想之美、巧妙之美、智慧之美,給學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學生記得好、記得牢。教學最小公倍數的求法時,沒有拘泥于書上的慣常求法,而是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一步觀察和探究,發現了一種新穎的方法,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最小公倍數的求法有了更豐滿的理解。
(3)智慧的教學需要智慧的教師。數學教師應注重自身的文化修養,廣泛汲取文化精華,只有廣泛涉獵多種文化,才能發散自己的視角,提升自己的靈性,從而形成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過人的感悟力,使數學課堂成為智慧流淌的課堂,成為鮮活、靈動的生命課堂。
(4)教師應是美妙數學花園的引領者。數學是美的,它的美不是外顯的,而是內隱的。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師應擁有一雙發現美的慧眼,在教學中挖掘美、感受美,激發學生創造美,以美啟智,在美的浸染中形成熱愛數學的向心力。
(5)數學教師應是活躍的思想者。教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課本上的知識,容易墨守成規,思維觸角容易鈍化,這無益于數學教學。懷有一份好奇之心,多角度、全方位地對“熟悉問題”不斷加以審視,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活躍課堂需要活躍的思維,活躍思維需要活躍的思想者。片斷二中的 “交叉相乘”求最小公倍數便是一個新的發現,這樣的發現無疑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教學的智慧應彰顯在我們教學的每個細節中,猶如在教學情境中跳躍的燧火。智慧的核心是能力,智慧也是創造的內在動因,因此我們要讓課堂、讓學生像沐浴陽光一樣沐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