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社區建設是實現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我國和諧社會建設成果的重要標準之一。全國在開展和諧社區建設的熱潮中,有許多較為成功的實例。筆者主要是以連云港市為研究場域,探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和諧社區建設道路,提出構建和諧社區需遵循科學治理、專業支撐、居民參與的治理方針,采取因地制宜、優勢互補,三社聯動、全城互動,資源整合的治理模式。
關鍵詞:和諧社區;三社聯動;校社聯動;中心制—耦合型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0-23
一、連云港市和諧社區建設的現狀
1.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該市目前仍缺乏專業社區工作人員。據統計,該市當前共有1129名社區工作者, ①其中擁有助理社會工作師證書的人數有103名,占總人數的9.1%;擁有中級社會工作師證書的人數為58名,占總人數的5.1%。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為157名,占總數的13.9%。由此可見,該市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2.“政社互動”仍處在初級探索階段
據調查,當前該市街道辦事處承擔著70%以上的行政性事務,諸如低保、勞動保障、殘疾人服務、司法、綜合治理等20余類工作,形成了所謂“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的現象。居委會的工作更多集中在年終的總結報告,工作流于形式,形成了“掛牌職能”的現象。由此可見,該市的社區組織結構需要進一步重新規劃,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需進一步理清,避免出現職責不清、相互推諉的現象。同時,應提高社區自治能力和社區居民民主參與能力。
3.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的力量薄弱
據統計,連云港市共有注冊登記的社區民間組織288家。部分社區組建了扇子隊、秧歌隊、腰鼓隊、健身隊、舞蹈隊、太極拳隊等文體團隊,組織居民廣泛開展文化娛樂活動。但當前社會組織承接社區服務項目較少,較多集中在文化娛樂方面,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同時,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4.社區信息化平臺有待進一步完善
據調查,該市社區居民獲取社區相關服務及其他信息途徑較為閉塞,主要依靠社區工作人員的宣傳,從而加重了社區工作的任務。另一方面,社區居民需求不能及時獲得滿足,容易出現社區居民對社區滿意度不高的現象。
二、連云港市和諧社區建設的路徑探討
1.構建“中心制—耦合型”社區運行機制
筆者在借鑒“秦淮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連云港市和諧社區建設的“中心制—耦合型”社區運行機制。所謂的“中心制—耦合型”。指社區管理和服務職能朝著中心化方向發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實現統籌社區管理與服務;統籌便民和利民;統籌內部與外部資源;統籌民生和民意的目標。
連云港市作為經濟欠發達城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可忽略社會和文化的共同發展。因此,提出連云港市“四部一中心”的社區組織形式:黨政綜合部、經濟發展部、社會管理部、文化發展部和便民服務中心。
“四部一中心”的街道組織機構設置,打破了街道原有科室的設置,整合各科室資源,實現架構扁平、業務歸并、人員整合、服務前移、管理落地的目標。其中,便民服務中心承擔著原來由社區負責的多種工作,如,就業證申請和發放、低保救濟申請、計劃生育審批等,實現了服務資源從區、街道、居民多層分散向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一站聚集,服務方式從區、街道、居民三級流轉向中心一門辦結的轉變,構成連云港市15分鐘服務圈的社區布局形式。
2.實現“三社聯動”以進一步推動“政社互動”
(1)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權力下放。本著“簡政放權、重心下移、費隨事轉”的原則,把能夠下放的與社區建設相關職責,逐步下放至街道以及社區,使社區組織對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的工作負起全面責任,逐步形成“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城區基層社會管理模式。基層政府通過委托、購買等途徑,尋求社會組織提供社區服務,在社區建設中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放寬社會組織的準入門檻,并對社會組織的服務效果進行監督和評估。
(2)提高社會組織的服務水平,滿足居民需求。首先,以社區為服務平臺,社會組織要從居民實際需求出發,而不僅僅局限于開展娛樂性活動,從而確保社區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社區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其次,需要提升社會組織的專業化程度,即需要有社會工作者,以確保服務的專業化。最后,社會組織需要對所提供社會服務進行自我監督和自我評估。
(3)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增加社區人力資本。首先,建立健全社區志愿者隊伍登記注冊制度,確保志愿者身份能夠得到合法性認同。其次,規范社區志愿者組織的管理與運作功能。最后,拓寬社區志愿服務領域,提升志愿服務質量。將社區志愿服務領域拓展至社會救助、慈善公益、社區矯正等方面,努力提升志愿服務水平和志愿服務質量。
3.鼓勵校社聯動,進一步提升社區管理和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首先,學校每年舉辦四次針對社區工作人員的社區工作技能和社區工作理論知識的培訓,鼓勵社區工作人員走進學校再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水平和服務理念。其次,社區可聘請學校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師進社區擔任社區主任助理一職,在社區工作中給予專業指導,也為專業教師提供實踐教學的實際案例。第三,爭取政府支持,將社區相關服務委托給學校,讓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學生走進社區,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第四,將社區作為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定點實習基地,定期安排在校第四年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同時,社區可優先錄用實習表現較好的學生。最后,社區和學校都應制定完善的考評機制,將社區工作人員培訓成績納入年終考核中,將學生實習成績作為期末考核內容之一。
4.完善社區信息化平臺,實現資源整合和共享
首先,通過多種途徑對“互聯社區”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提高社區居民對這一網絡平臺的認知度和認同度。通過社區網絡平臺、社區服務中心熱線電話、社區宣傳欄等途徑,及時發布社區信息,滿足社區居民需求,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和居民對社區的滿意度。其次,在“互聯社區”網頁中創建社區之間的溝通板塊,便于各社區之間資源流通,從而避免資源浪費,實現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16.
[2]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李海泉.論和諧社區的構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4]徐永祥.社區發展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5]陳云松.從“行政社區”到“公民社區”——由中西比較分析看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的走向[J].城市發展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