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是高校的基本課程之一,高校想要通過本門課程的開設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增強學生心理素質,它在大學生的成才發展之路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高校應正確看待心理健康課程,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將針對當地某所高校圍繞心理健康課程與心理素質展開調查研究,通過實證來闡述心理健康課程在心理素質方面的影響,希望能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心理素質;影響;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0-12
隨著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與對外開放的全面實施,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的摩擦與碰撞日益明顯,涌現出了多種價值取向,人們的生活也變得多種多樣。這在拓展大學生視野、擴大選擇空間的基礎上,也使得大學生面臨困惑,手足無措。外加就業和升學的壓力,大學生中出現了更多的心理問題。在這一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多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面向當地某所高校展開,圍繞把心理健康課程列入必修課的學生進行研究,共計430人,女生286人,男生144人;選取滿足研究樣本標準,且未接受心理健康課程學習的另外一所高校作為對照組,總人數為340人,女生200人,男生140人。利用自我概念問卷,借助苦惱量表,通過社交回避充當心理健康指標。若站在心理健康層面而言,心理健康主要表現在接納自我、認可他人中。自我概念屬于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容,而自我意識的改進與提升是保證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自我概念主要包含身體自我、理想自我等多個指標。由此可知,評判自我概念能夠科學預估心理健康水平,并可準確評判心理素質。另外,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普遍面臨著心理困擾,且絕大多數都無法正視自我,畏懼人際交往。因此,筆者參照這兩個量表來評判心理素質。
二、研究結果
1.自我概念方面的對比
面向實驗組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前期,參照自我概念問卷,圍繞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各自得分展開對比,權衡同質性。面向實驗組的學生講授心理健康課程后,圍繞實驗組學生針對授課前后得分展開對比,進而得出心理健康課程在自我概念中所發揮的作用。另外,圍繞對照組的學生針對前后得分展開對比。通過對比可知,兩組對比擁有同質可比性。待接收心理健康課程后,實驗組學生的自我概念指標得分顯著提升,滿足統計學差異,且較為明顯,后測成績超出前測成績。但對照組學生的個別指標得分卻有所下降。對比分析兩組學生可知,實驗組的自我概念總分超出對照組,差異顯著。
2.社交苦惱方面的對比
從社交苦惱著手,針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對比得出下述結論:兩組擁有同質可比性。其中實驗組在接受心理健康課程學習后,其社交苦惱程度迅速下降,且社交回避、焦慮得分等都小于前測結果,同時降低的程度滿足統計學中的顯著性,具體來說是指學生在接受心理健康課程學習后,社交苦惱程度和焦慮感迅速下降;而對照組學生在這一層面的前后得分并不存在明顯差異;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學生的社交苦惱程度和焦慮感低于對照組,這表明心理健康課程可降低學生的社交焦慮感。
三、理論剖析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心理健康課程直接影響著心理素質。實驗組在接受課程學習后,其自我認知得到大幅改善,并可正確評價自身,無論是從整體層面,還是從某個層面,相應的評價均有所提升。同時,社交苦惱程度大幅下降,社交回避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另外,為規避前、后測量中因學生的自我成熟水平、知識宣講等的作用,并增添了對照組,對照組學生的實際狀況不如實驗組學生,但并未開設健康課程。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接受健康課程之前具有同質性,然而,講授健康課程后,從自我認知與社交苦惱等層面而言,對照組的變化并不明顯,且低于實驗組。借助這一結論可消除無關因素的作用,可認為健康課程講授是提升社交技能、改善自我認知的根本因素。
經由本次研究表明,在高校大學生中,心理健康課程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素質,關乎著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可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客觀評價自我,強化自信心,引導學生腳踏實地,樹立合理的目標,縮短理想和現實的距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心理健康課程還可幫助學生妥善處理人際關系,降低社交苦惱度,降低社交焦慮感,認可和接受別人,友善待人。
四、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建議和策略
現階段,某些高校并未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即便是開設此門課程的高校,因發展和研究時間較短,如何改進課程目標、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形式、改善教學質量、充分發揮此門課程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促進作用仍是高校面臨的主要課題,迫切需要解決。筆者結合實證,圍繞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素質展開研究,并對課程開設提出了一些個人觀點。
1.明確課程教學的價值
現階段,對于高校而言,在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時,主要包含下述幾種形式:集體輔導、專項咨詢、教育課程、知識講座、宣傳活動、健康報刊等。大量實踐活動表明,上述教育活動有利于心理素質的增強,且在此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不可替代。然而,若從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這一層面而言,上述活動所表現的特點、適用條件與局限性等存在差異。其中集體輔導主要被應用在心理問題一致或者心理發展要求一致的學生中,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存在多種形式,在活動中滲透教育內容,學生主動參與,效果良好。然而,此種教育形式卻要求依照學生的意愿正確分組,且每組成員大約為十人,經由此種形式達成的目標存在局限性,也對輔導教師提出了較高的標準。專項咨詢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可有效解決真實存在的心理問題,然而,受益面狹窄,影響較小,效率不高,且其開展離不開健康知識普及。
與上述幾種教育形式相比,心理健康課程因時間、內容較為充足,且課程目標集知識技能、教學方法、個人情感、思想態度于一身,全面、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雖然將心理健康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來開展會花費一定的時間,但卻能幫助學生形成優良品質,在其成長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2.構建專門機構,科學設置教學內容
為順利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高校應針對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專門、系統化的教學機構,主要負責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計劃編排、共同備課、教學交流、教學檢查與評估等內容。心理健康課程除講授心理健康內容與技能外,還應及時解決學生的各種疑惑。因此,課程內容應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并以學生需求為基礎,科學設置教學內容。在此次研究中,借助開放性調查明確了學生的內在需求,了解了需要講授的心理學知識,并針對學生的需求開設了相關課程,其中有98%的大學生認可課程內容設置,且獲益良多。
經過此次調查還得出下述結論:大學生渴望學習心理學知識,其中對人際關系的關注度最高,其次分別為情緒和壓力等。這一調查結果和往期研究相一致,其中人際交往也是最突出的心理問題。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人員應掌握學生的基本需求,并圍繞這一需求,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另外,設置課程內容時還應考慮男女性別差異與專業年級不同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3.壯大師資隊伍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師是開展課程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他們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對于高校而言,為有效、合理開展心理健康教學,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標準要求。教師應擁有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工作態度、強大的心理素質,并熟悉心理學基礎,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增強心理素質和提升健康水平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課程以心理學科學為基礎,專業性要求較高,主要涉及與心理學相關的內容,要求教師應具備扎實和豐富的專業知識。然而,大部分高校均是由德育教師擔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有些還要求輔導員兼任。無論是德育教師,還是輔導員,均未接受過系統訓練,不了解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作用和價值,將其等同于道德品質教育,主要通過說教開展課程教學,非常容易引發學生的不滿和抵觸,制約了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為充分發揮此門課程的作用,實現開設目的,高校應結合具體情況與現實需求,聘請經驗豐富、專業知識牢固的教師,并選聘擁有專業資格證書的人員充當主講教師。同時,圍繞喜歡心理健康教育并擁有相關經驗的教師進行專業培訓,認真學習,積極補充,增加知識儲備,增強理論素養,進而提升教育效果。
4.改善教學形式
對于高校而言,心理健康課程并非單純的理論傳授課,除講授心理健康理論外,還希望借助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主動悅納他人,以此來促進自身發展,不斷增強心理素質。心理健康課程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且將理論和技能融為一體,課堂教學活動的互動交流是實現教育目標、獲得可觀的教學效果的基礎保障。因此,在講授此門課程時,不提倡采用講授方式,要求我們應改善教學形式,采取多種手段。作者經過相關調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應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引入生活實例,開展案例教學;還有少數學生認為應增設活動游戲,增加專題討論模塊。由此可知,教師應采取不同種類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困惑,經由教師的指引,實現自我反思。
五、結語
高校可從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而課程化是一種最有效、最合理的形式,還是全面增強心理素質的關鍵。各所高校應科學看待心理健康課程,明確其在增強心理素質過程中發揮的促進作用,大面積開設此門課程,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維貴,李自維,王飛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當代大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J].蘭州學刊,2012,(9).
[2]薛長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1.
[3]王 浩,趙 旭,周 婧,等.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及態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4]劉 萍,方樂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