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0-20
小學品德課程是我國小學開設的一門德育課程,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德育教師在進行品德教育時應更深刻、全面、迅速地了解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只有了解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才能做到貼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在了解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過程中,教師的傾聽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教師更注重自我的表達,而沒有真正耐心地聽學生說話。同時,教師的確越來越注重傾聽學生的心聲,但往往缺乏應有的傾聽技巧。下面我們看一個教學片斷。
教學片段: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9課“媒體連著我和你”。
活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身邊的大眾媒體。
師:孩子們,電視作為媒體的一種,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員”,你們同意這種觀點嗎?
生:同意。
師:我想每位同學都有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現在我就開始采訪一下 。
生1:我愛看新聞類的節目。
師:很好,這類節目能拓寬我們的視野,幫助我們及時了解最近所發生的事情。(板書)
生:我喜歡看動畫片,特別是科普類的。
師:很好,這類節目能豐富我們的課外知識,而且很有趣味性,能讓我們在課業之余放松一下。(板書)
生:我喜歡看電視劇,特別是《武林外傳》,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師:我們應該看一些適合我們看的兒童電視劇本,像《武林外傳》這部電視劇,語言比較粗俗,不太適合我們小學生看。
學生失望地坐了下來,其他學生舉著的小手也放了下來。
……
這位教師的教學形式和出發點選取了貼合學生生活的角度——電視節目,通過了解同學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來加深對媒體的認識和直觀感受,激發學生的興趣,于是同學們的積極性紛紛被調動起來。可是當老師不留余地地加以否定,同學們原有的積極性就被挫傷了,有很多同學愿意和老師交流自己的想法,結果都因為怕被老師當成反面教材,不敢表達。
1.學會傾聽才能及時轉換角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做到平等交流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要習慣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而要提倡平視乃至仰視學生;不光要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話語,還要細心地傾聽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人生的看法和未來的夢想,這樣,教師就容易走進學生的真實世界,找到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
2.學會傾聽才能使教學內容貼合學生心理特點,從而真正達到教學效果
在教學片斷中,教師想讓學生學會辨別正確的媒體。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耐心地傾聽,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喜歡一個電視節目的原因。例如,學生喜歡的《武林外傳》也不盡是粗俗的語言,同時它也體現了幽默風趣和積極的生活態度風貌。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有對生活的獨特理解方式,如果教師能夠多傾聽,則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多契機。
3.學會傾聽才能適時地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及時肯定學生的想法,為進一步教學打下基礎
在教學片段中,教師提出了讓學生來討論一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課堂氣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當孩子說出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時,當時的心情十分愉悅,他此刻最想得到的就是教師的肯定。但由于教師沒有耐心地傾聽,也沒有用引導性的話語讓學生有機會闡述自己愛看這類電視節目的原因,而只是一味地把教師的新觀念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不明智。
4.學會傾聽需要教師創設情景、創造機會讓所有的孩子勇于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采取讓學生積極參與的形式,那就更應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征。第一,設計的話題應該讓所有孩子都有話說;第 二,當學生有意向發言,特別是一些想發言卻不敢舉手的孩子有意向時,教師應該及時地發現并加以鼓勵,肯定孩子的積極性。例如,當孩子說“我很喜歡看《武林外傳》,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時,教師不應該馬上下結論,而應該隨即問一句:“你能告訴老師,你為什么覺得這部電視劇有意思嗎?”當孩子講出了幾個理由時,教師應該在短時間內對其中積極的因素加以肯定,而把其中一些不利的因素拿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從而讓孩子在教師的推動中得出正確的答案。
在品德的課堂教育中,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聽孩子在說什么,理解孩子在想什么,從而運用有效的方法促進他們道德認知的改變。
因此,我們不僅僅要在品德課堂教育中善于運用傾聽的技術,更要在整個德育過程中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只要你愿意去聽,去細心地感受,多給他們說話的機會,你就會發現所有的學生都有積極發言的能力,都有探求知識的渴望,都有成為一名優秀學生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