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現代教育理論中得知,抓住受教育者的自身心理生理特點和教學方法的根本,才能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所以在小學教育中,針對各個年齡階段特點,采用比賽教學法,符合學生自身發展需要,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比賽教學法能培養學生的競技足球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技、戰術能力,在學生中建立團隊協作關系。比賽教學法成為老師新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小學足球;比賽;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09-25
一、開展小學足球比賽存在的主要問題
小學足球教學開展倉促,更何況我國各地教育條件發展不平衡,足球運動的發展普及水平差異過大,導致基層實際操作中會出現很多嚴峻的問題,嚴重影響小學足球教育的有效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①場地缺乏。足球場地匱乏制約了學生對足球的熱愛,加之各學校之間足球場地、基礎設施大不相同,導致學校之間比賽水平參差不齊,讓學生喪失了對足球的積極性。②師資專業素質不高。當今,小學足球教育正處于普及探索時期,學校對足球老師培養力度不足,不足以使其在學生中形成榜樣作用,不利于開展足球教育。③地方重視度不高,資金短缺。
二、小學足球比賽教學法的目標和內容
現今,我國在讀小學生的年齡在6~12歲之間,他們正處于生長的快速期,身體發育不完全、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注意力不集中、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是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較差。
1.在一、二年級中運用的比賽教學法
6歲到8歲之間的一、二年級學生,身體開始向爆發性和靈敏性等方向發展,所以柔韌性、爆發性、靈敏性應該合理地引入足球技能訓練當中,以全方位提高學生的體能及身體素質。在設定的比賽當中,應該為學生先理清目標,即,在完成基本動作的基礎上,使比賽和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當然要讓學生先了解球場環境和比賽的規則,提高低年級學生對足球的認知接受能力。
2.在三、四年級中運用比賽教學法
三、四年級中學生爆發力、速度等方面處于飛速提高的階段,對比賽規則的理解也會有很大的提高,因此進一步使學生了解足球運動是這階段老師的主要目標。讓學生體會足球基本技能在比賽中的作用,以此鼓勵學生對個人基本技能的練習,以此來提高個人的實戰技術能力。在比賽中,學生也容易喪失自信心,老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樂觀、自信的心態。
在比賽中,老師可以讓學生鍛煉用腳的不同位置進行傳球或者射門,訓練向空位跑動的意識,培養學生對傳球時機的把握,注重兩人之間傳切球的配合;最后還要提高學生在快速攻守方面的轉換能力。在安排學生賽場的位置時,應該具體了解每個人身體以及技術特點,確定各自位置,并介紹和明確每個位置在比賽中的責任與作用。
3.在五、六年級中運用比賽教學法
五、六年級學生在身體素質上有了巨大變化,而且通過電視網絡等對足球的接觸,對足球的戰術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會發自內心喜愛足球運動,而且介于學生之間好勝心理的作用,足球比賽成為他們表現的最佳舞臺。所以他們會希望通過訓練、比賽提高自己的水平,獲得成就感和樂趣。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制訂目標時,要讓學生體會接球、跑位以及傳球的時機,把基礎技巧和戰術運用到比賽中。
針對此階段的學生比賽應該是人數相等的平衡技戰術對抗,在比賽中可以運用球員個人能力進行發揮創造;在完成攻守角色快速轉換的前提下,使球員在各自位置擔任自己的職責;讓前鋒充當后衛,也可以讓后衛充當前鋒,這樣的位置互換,可以讓球員對球賽有新的認識,了解每個位置的職責與所需要的實戰技術。
三、總結
比賽教學法這種教學方式滿足現今學生運動的需要,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能充分發掘學生自身特定的技能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比賽,學生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賽場也是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縮影,可以鍛煉學生的領導、組織能力,使學生得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通過比賽,實現了現今的體育教學理論當中提倡的學生個人練習教學,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狀態解脫出來,給學生帶來快樂的身體體驗。
參考文獻:
[1]徐 丹,郎 健,王長權.比賽教學法在小學足球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學校體育,2011,(3).
[2]張 勇.小學足球教學中運用比賽教學法的探討[J].文體用品與科技, 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