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不容樂觀,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有著關鍵性作用。目前,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尚存在較大差距,“人文、社會學科缺乏癥”越來越嚴重,表現在部分學生行為不文明,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對民族歷史優秀文化、優良傳統了解甚少。本文利用田中義久的大眾傳播過程圖式,嘗試通過志愿者與受助群體的雙向互動“交往”過程,在互益的良性循環過程中使我們的教育活動達到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
關鍵詞:公益;交互性;人文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0-16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北京大學的五四講話中更是強調:廣大青年要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2012年,中國扶貧基金會搭建“公益未來”交流互助平臺,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支持高校公益社團發展,帶動大學生參與公益,從而促進青年大學生了解公益慈善,培育現代公益理念,推動中國公益的發展。
我們知道,傳播方與接收方雙方都有著一定的日常社會條件或環境背景,且每一方傳播活動都受到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一方面,大學生志愿者們將能量、信息、物質傳遞給受助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對方的既有認知和行動;另一方面,在社會大變革和社會文化日益多元的新形勢下,當代大學生通過參加各類志愿服務工作等發生交互性傳播,在實踐過程中樹立服務的理念,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一、公益活動實踐案例背景分析
自中共中央做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后,各級黨委、政府、高校紛紛開辦一系列公益性文化活動。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高校大學生社會參與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的日益提高,高校大學生公益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公益創意大賽、公益社團、公益論壇等活動不斷深入,使大學生成為社會公益行動的主要群體。
為響應中國扶貧基金會在首屆全國高校公益論壇上啟動的“公益未來”項目號召,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與社會公益機構合作,組織大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愛心公益、志愿服務活動,充分利用我校工作方面的資源優勢,開展以關注自閉癥兒童、留守兒童、兒童村(由陜西省回歸研究會1996年建成的,替罪犯代養代教無人撫養的未成年子女的公益性慈善機構)等為重心的一系列活動,推廣和豐富校園公益活動的實踐內容和形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二、志愿活動實施過程
我校本著試點先行,突出重點,分段實施,逐步推進,重在實效,主體參與,實踐育人的原則,從學校教育和學校實際出發,以公益教育和支教活動為切入點,明確目標,開展了以下實踐活動。
第一,健全組織,加強領導。組建團隊,成立實踐研究小組,組員由系主管領導、相關活動指導教師等從事學生教育和管理的相關工作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質量的監控。由系學生黨支部牽頭,成立朝陽協會和愛心小分隊等公益團隊,推動了具體工作的實施。
第二,選擇試點,實行階段性實踐研究。根據實踐需求,成立公益團隊,作為試點,研究大學生在“公益未來”視閾下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的效果。觀察志愿服務主體和受助者群體的關系;公益文化傳播和實踐教育環境的發展對公益文化傳播的影響及其傳播環境的資源優化;開展公益文化傳播和志愿服務實踐應用后,學生和受助群體雙方在認知層面、心理和態度層面、行為層面的效果分析。搜集整理各階段研究過程的原始資料,進行階段性總結,及時提煉研究成果,收集反饋意見,及時發現和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第三,總結,整理,分析研究材料,及時記錄實施活動過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策劃調整,總結經驗。
三、實踐活動的主要成效及經驗
前期,我校由系學生黨支部成員帶頭,成立了志愿者性質社團——朝陽協會,在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韓峪小學開展貧困山區送溫暖活動,學校贈送了表達謝意的錦旗,并達成了長期合作的共識。目前,本志愿者協會已經歷了四次換屆,團隊成員有的畢業后成為現所在單位的骨干,有的已自己開始創業,有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堅力量,為社會和黨團組織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之后,我校又組建團隊與全國向日葵公益聯盟合作,成立愛心小分隊,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在向日葵公益聯盟的引薦下,與太陽村簽訂長期合作的協議;帶領西安明慧陽光家園20位自閉癥兒童與千千愛等多家特殊兒童教育機構合作參與“百人觀影”全國巡回西安站活動;參與向日葵聯盟與壹基金合作的“藍色行動”等活動,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獲得了全國向日葵公益聯盟認可并頒發了“優秀集體”榮譽證書。
期間,我校利用學生暑假時間,響應團中央和院團委的號召,帶領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小分隊赴廣西桂林龍勝縣西腰銀橋小學開展愛心支教活動,并被評為“優秀組織單位”。參與活動的隊員們返校后紛紛表示,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他們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投身于社會服務,展現個人技能,感受到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團隊的優秀隊員還受到當地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局邀請,希望學生畢業后能到當地從事長期教學工作,并給予豐厚條件,表達了對志愿活動的極大支持和迫切需求。
人文素養教育要求學生能夠“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學會做人”, 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完善人格,啟發學生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智慧的人,做一個有修養的人。通過一系列志愿者服務的實踐活動和調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青年大學生以追求志愿奉獻為樂,以傳承志愿者服務為己任,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進一步發展公益團隊奉獻愛心、服務他人的社會功能,將社會正能量傳遞下去。一方面,大學生能夠為部分弱勢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義務幫助,并希望能借此引起更多群體的關注;另一方面,通過交互式傳播的影響作用,培育和踐行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四、總結
堅持了幾年的公益實踐活動,我們發現,其在活動經費、媒體宣傳、活動深度和廣度上還存在一定缺陷,需要我們加強校園人文環境的構建和周邊環境的整治,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使得高校能夠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有效推動中國公益事業的持續發展。此外,還需要通過多維度的媒體宣傳,內外結合,將公益正能量傳遞給大眾,起到更廣泛的社會效應,為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形成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黃啟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弱化原因分析[J].新世紀論叢,2006,(2).
[2]程建平.公益性文化與經營性文化的社會價值辨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