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貫徹執行新時代國家教育部門制定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總方針,就要求教師在繼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的同時,還要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和道德素養。高中政治教學活動中涉及許許多多的人文精神教育內容,為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09-30
一、營造人人參與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政治教學強調的就是要營造一種全體參與的氛圍,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以協作的方式,感知教材內容,產生共鳴,進而形成理性的認知。學生的自我意識能覺醒,他們的身心潛能就能被激發,在交流碰撞中就能產生新的思想火花。學生想要如何學習,老師就如何引導;學生問什么,教師就采取適當機智回答,形成最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氛圍。教師應當始終問自己:這樣做,是否有助于學生獨立地進行學習活動?是否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認知?是否有益于學生的知識結構構建呢?在學生的課堂適應性狀態中總結經驗,投石問路,提供優質服務,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學習了知識、提高了技能、拓展了視野、認識了規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教師的啟發,加上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在積極的、興奮的、輕松的學習氣氛中,將基本的知識理解掌握,思維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鍛煉。新知識的發現、新思維的產生、新情緒的影響,多種元素在學生心中積累、吸引進而融合,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思路。
二、深度挖掘教材當中的人文精神
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樹立是通過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構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人類追尋自由、平等、和平、解放,引領人們幸福生活的主要的理論依據。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統一。結合對社會實例的實證分析,加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學習,這樣才有助于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抵御不良的社會風氣,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
三、創設情境,在課堂上滲透人文精神
教學課堂中,教師應打破傳統模式限制,給學生盡情發揮的空間,使他們的積極性得以提升,讓思想政治課堂變得更加活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知識面寬廣、知識又較為枯燥,學生沒有那么高的主動性。一方面老師可以利用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來。利用多媒體使當前教學應用到的聲音、圖像融為一體,提高課堂感染力,讓學生在觀看影像資料或者是圖片資料時能夠有更真實的心理與情感體驗。還可以選擇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枯燥乏味的知識演變成小品、相聲、話劇等讓學生一起表演出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使學生更緊密地接觸社會,了解生活的焦點、普通人的生活和社會問題,鍛煉自身的勇氣和實踐能力,培養他們在這一活動過程中的人文精神。
四、重視社會的責任,激發家國情懷
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材料時應與國家、社會、人文知識密切相連。人文科學的核心是關愛。關愛又是什么?就是在國家大事層面,在社會方面,要有那種“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胸襟,有那種無論身處高位或放逐邊遠也都沒有失去的憂國憂民的情愫。涉及政治常識中的祖國統一、“一國兩制”這些問題時,學生時常會問,我們為什么不能失去臺灣?我常反思,假使我們能夠讓學生具體地明白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東南幾省的天然屏障,并且是我國南北海運的咽喉之地,進而引起學生對海洋產權的保護意識,那么,我們將不用過多地陳述,而學生也將能充分理解國家統一的價值及意義。所以說,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政治永恒的魅力,同時也是政治教師的永久使命。
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是建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它也是提高學生素質和對國際形勢的認識的主要途徑。為了加強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我們應該加強老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和道德素質,深挖教材,積極營造課堂情境,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史 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1.
[2]尤 勇.體育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價值工程,201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