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語言是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的傳遞載體,富有啟發性的教學語言會使學生達到“憤”“悱”之態,進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近發展區理論是運用啟發式教學語言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大量的實例分析,找出優化策略,從而使啟發式教學語言得到實踐意義上的發展。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語言;最近發展區理論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23
1.啟發式教學的起源及內涵
教學語言是教師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優秀的教學語言要富有啟發性,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開發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啟發”一詞,最早是由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提出,他在《論語》中說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以三隅凡,則不復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啟發式教學的經典性闡釋,比西方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隨著科學的發展,新課程改革強調“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啟發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此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二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激發起那些目前尚處于最近發展區域內的潛力。
20世紀70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的J.M.Sinclair和R.M.Coulthard提出了對話分析的基本結構:教師發問(Initiation)—學生回應(Response)—教師反饋或后續話語(Feedback or Followup簡稱IRF,)。在此基礎上,我們依據啟發式教學機理提出了啟發式教學語言構成的三大結構,即設疑Q(Question-making),啟發I(Inspire),應用A(Application),簡稱QIA。
2.啟發式教學語言結構分析
依據QIA分析方法 ,啟發式教學語言的結構可分為三要素結構和非三要素結構(見表)。三要素結構包括兩種:一是單一的三要素結構,即只有一個設疑、啟發和應用。二是多層的三要素結構,即包括多個設疑和啟發,只有一個應用,其中的T是教師的過渡語(Transitional language,簡稱T),好的過渡語(T)會使整個啟發式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非三要素結構包括三種:一是有設疑和應用,無啟發;二是有設疑和啟發,無應用;最后一種是只有設疑,既無啟發也無應用。
3.啟發式教學語言的優化策略
(1)優化邏輯策略。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并理解該段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從每個教學過程來看,設疑和啟發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設疑的目的是創設出學生的“憤”“悱”之態,啟發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設疑中的問題進行回答,啟發引導應該具有邏輯性,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更加符合學生的知識體系的構建。
(2)最佳匹配策略。教師不僅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基礎、成績,而且要熟知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性格、班集體的學習風氣等特點。學生的全面情況是啟發式教學之“的”,只有找準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射中目標,啟發式教學語言才會獲得成功。
(3)適時啟發策略。啟發式的教學語言并不適用課堂教學的所有環節。教師在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時,要充分把握啟發引導的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通過設疑,讓學生產生了“憤”和“悱”的心理狀態,抓緊學生的這種心理之后再進行適時啟發,這樣會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自我知識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姚萌青.啟發式教學中的“藝術空白”[J].職教論壇,2001,(12):56.
[2]孔 子.論語[M].長沙:岳麓書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