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我們應當重視和挖掘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價值和作用,以便更好地讓教師講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讓學生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關鍵詞:儒家道德文化;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價值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2-08
基金項目:2015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價值與應用研究”(2015SSK18)最終成果。
儒家道德文化是指由孔子開創,經孟子、荀子等先秦諸子發揚,后經董仲舒、程頤、朱熹、王陽明、王夫之等繼承和發展的,以仁、義、禮、智、信等為主要道德規范,對天道、人道、社會和人性做出深刻的闡釋,具有豐富內涵的道德價值系統。儒家道德文化是中國道德文化的主流,在一定意義上,儒家道德文化是“道德中國”的代名詞。儒家道德文化貫穿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復興的重要精神資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高校一門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培養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發揮了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固然可以從中國革命和改革的實踐中汲取價值資源,但是傳統道德文化資源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豐富的資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對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有利于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
自從高校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材幾乎每年都有修改或者提供教參補充說明。但是無論怎樣修改,《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都占有相當一部分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通行的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包括了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涉及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因此內容十分豐富。如果排除儒家道德文化資源,那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內容就顯得十分單薄。
儒家道德文化為人們提供安身立命之道,為人們的生存和生活帶來價值和意義。儒家道德文化認為,“仁”是人生最核心的價值規范。什么是“仁”?在儒家最基本的經典《論語》中,孔子向不同的學生解釋了“仁”的內涵,但是“仁”最根本的價值就是“愛人”。茲引《論語·顏淵》孔子關于“仁”的回答。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由上可知,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仁”的內涵,但是,“仁”最根本的內涵是“愛人”。可以說,“仁”貫穿在整個儒家道德文化傳統之中。它最根本的道德維度是成就人、發展人、實現人、超越人,讓人人不斷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會。孟子提出的“仁義”“浩然正氣”;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是對孔子“仁”的繼承和發展。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這是更高層次繼承和發揚了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引入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對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有完整的文字記載,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在三千多年的儒家道德歷史文化傳統中,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從來就沒有中斷過。這種道德文化傳統,成為當代人進行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精神資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高校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法律品質重要的公共必修課,必然要加入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否則,對學生講授當代社會道德建設就游談無根。
美國著名學者希爾斯認為,傳統是現代社會秩序的保證,是現代文明進步的質量保證,同時傳統和其他道德文化資源一樣,均參與了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傳統是活著的現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當前高校的重要的政治理論課之一,必然要讓學生深刻理解和領悟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是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內容的重要體現。
根據現代社會道德發展的實際需要,筆者認為,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關于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的內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應當在許可的范圍內增加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比例,這樣才能真正顯示傳統儒家文化資源的價值和意義。
二、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積極性
盡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一般來說,部分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興趣比其學習專業課相對要低得多。一些學生抱著混學分的態度去聽課。上課的時候,人到心不到。在課堂上,有的學生低頭玩手機,或者記英語單詞,或者看所謂的專業書。同時,一些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由于師資缺乏,開設大班,一個班上百人,全擠在一個教室里。這必然影響聽課的效果。
但是,如果加入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的內容,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通過視頻、圖片或者經典的儒家道德故事,再配以理論分析和引導,或許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會提高。比如,講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節,我們可以借用戚繼光、林則徐等故事來說明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再進行理論闡釋,這樣學生對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認識就會比較深刻。再比如,講到“家庭美德”這一節,教師可以采取引導的方法。比如,老師問:為什么表哥不能和表妹結婚?學生基本上會做出愛情功利主義的回答:因為這樣生出的小孩可能會畸形。老師再問:假如表哥和表妹結婚不生小孩,做丁克家族,是否可以結婚?這樣追問也許會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時候教師可以借用儒家道德文化資源的道德倫理來做出問答,讓學生明白,人不僅僅是功利的存在物,更是價值和道德的存在物。
這樣引入儒家道德傳統文化理論,也許就會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課后,有興趣的學生,也許會去圖書館找些儒家關于婚姻道德方面的資料來看。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積極性。
三、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有利于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
高校是培養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是培養高校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最基本的文本載體。教師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時候,可以采用理論講授、視頻教學、師生討論等方式。但是如果在采用這些教學方式的時候,僅僅是進行現代道德倫理的闡釋和解說,會缺乏理論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儒家道德歷史和道德理論就會被埋沒。這樣,不僅不能從理論上說服學生,而且在實踐上就很難讓學生變成一個對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有興趣的人。
道德理論固然需要理論的闡釋和論證,但是道德理論不僅僅是理論闡釋和論證。儒家道德理論資源十分豐富,同時儒家道德實踐的典型案例布滿整個儒家道德文化史。
中國的“二十四史”幾乎是另類的儒家道德文化史。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因此,在對待儒家道德文化資源上,我們不能帶著現代人的自負,傲慢地審視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應當老老實實地閱讀儒家道德文化經典,然后才能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說出讓人信服的道德結論。
不過,我們應當明白,儒家道德文化強調道德絕不是脫離人類社會之外的一種抽象的理論存在物。它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密切聯系在一起。道德與人密不可分,離開人和人的實踐來談道德,道德就成為一種虛無主義。
所以,儒家經典作家在闡釋儒家理論的時候,總是與天道、人道和人性等結合在一起。通過人們的理論和實踐,如“仁”“理”和“功夫”,來闡釋人的德性和德行。儒家道德文化始終是圍繞人而存在,使人通過人的實踐或者道德修養的“功夫”,做到“學貴自得”,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有擔當精神的人。在儒家看來,人的價值或者成人的標準,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的德行和德性達到道德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說,儒家的這種理念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至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如果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能夠將儒家道德倫理和儒家道德修養的“功夫”理論說透,那么,這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無疑是有裨益的。
總之,儒家道德文化資源作為當代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無法繞開的存在,它對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湯一介,李中華.中國儒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