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說;閱讀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088—01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契訶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說之一。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本文語言淺顯,人物關系單純,情節簡單,學生對情節的概括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對于小說的人物及主題的把握有難度。本文的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鑒賞習慣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確立目標,選擇方法
學習之前,我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兩遍,課堂上再讓學生讀課文一遍,然后根據自己的感悟提出問題。學生自然問道:“為什么稱別里科夫為套中人?”結合文本學生回答:“著大衣,戴手套,晴天穿雨靴帶雨傘,表、小刀裝在套子里。”“臥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掛著帳子,睡覺則用被子蒙住腦袋。”大家以為問題已解決,此時我卻繼續問學生:“別里科夫除了生活起居上極力套住自己外,還有哪些隱性的套中行為?”學生采用定位文段跳讀的方式搜尋信息,很快總結:喜歡歌頌過去,用所教的古代語言逃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報紙文章,對不合規矩的事悶悶不樂,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來”。此時學生已經明白,原來“套子行為”有“有形”和“無形”兩個方面。學生接著問道:“別里科夫只是一位中學普通教師,為何能轄制全城整整十五年?”這一問題從小說的內容情節上很難有確切的答案,我提醒學生能否從人物生活的社會環境來看人物的特殊身份,學生自然想到了寫作背景。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地解決了“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這一教學難點。
二、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效率
當學生閱讀文本時,他們帶著對生活的體驗,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去與作者交流,傾聽、關注作者對世界、對人生、對生活的另一種感悟與解讀。當學生的認知、思想和情感與作者產生沖突的時候,他們的頭腦中就會產生問題。這時學生就會有一種深入探究的渴望,教師也就有了引領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必要,此時的閱讀教學也才更有意義。
接下來學生一連發問:“別里科夫的經典語言是什么?他到底怕啥?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理?”此時學生開始默讀文本,標劃,思考。我感覺這個問題正好可以作為解讀人物形象的切入點,于是我讓學生分角色品讀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前后的語氣。在反復品讀,指名仿讀,師生評讀的過程中體會人物心理。師生很自然地解讀出了別里科夫封閉、懷舊、膽小、多疑、害怕新生事物的性格特點。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說閱讀的難點,我啟發學生:“魯迅《藥》中突出描寫了華老栓的手,《祝福》中多次刻畫祥林嫂的眼睛,那么契訶夫刻畫別里科夫的傳神之筆是什么?”在小組討論后有了答案:“臉色。”學生進一步總結說:“漫畫事件中別里科夫臉色發青,騎車事件中別里科夫臉色發白,沖突事件中別里科夫臉色蒼白,由此可見別里科夫畏懼新事物的程度逐漸加深。”大家頻頻點頭熱烈鼓掌。為進一步強化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我再次問學生:“那么能不能把對別里科夫‘臉’的刻畫換成對他‘眼睛’的刻畫?”此時學生興趣倍增,小組內自覺開始了討論,有人說:“不能。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他僵死的心靈早已把這扇窗戶關閉。”有人說:“能。眼神照樣可以從膽怯,多疑,呆滯,無神的角度描寫。”我對學生多元的解讀都予以了肯定,此時感覺學生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引領學生深悟文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整堂課中學生圍繞文本靈活思維,課堂氣氛活躍,節奏緊湊,師生對話也非常流暢。此時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套子現象”四個字,并繼續追問學生:“套子現象是一種什么現象?”
學生沉默。我感覺到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課文中“套子”的含義。我繼續引導學生:“別里科夫身上的那些套子在當今社會還存在嗎?”學生思索:存在,那些反對新事物,反對進步的思想就是當今社會的套子。我追問:“能否具體說一說是哪些思想嗎?”一生回答:“滿足”就是一種套子。它使自己不思進取,還阻止他人的進步,成為個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其他學生紛紛說:“驕傲”是一種套子,“虛榮”也是一種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欣慰地總結:我們只有根除自身的陋習、驅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擺脫“套子”的束縛,走向燦爛輝煌的人生。
編輯:劉於誠